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标题: 我的大学(原刊《狂人》第七期) [打印本页]

作者: 狂人    时间: 2011-10-29 16:26
标题: 我的大学(原刊《狂人》第七期)
本期特约撰稿 /闫静涛

记得上高二的时候,和同桌总结出了所谓的人生的四个字:清正悟为。后来看书,发现不知道哪个名人也对大家提出要求,大体上还是这四个字,不由心有戚戚,很是得意。现在想想,那时候还太小,幼稚得很。现在我很庆幸,因为清醒的认识到了,我做不到这四个字。这大概就是上大学的所得之一吧。
说来惭愧,像我这样的,只知道上小学要考初中,上初中要考大学,上大学就不知道干啥了,家里的事情也忙,只知道考上了,到时候再说吧。至于上完大学以后呢?这个倒是想过——我想的就是回家务农,我家是农村的,很喜欢那里。以前看毛主席给他父亲留的诗,就记得“孩儿立志出乡关”“埋骨何须桑梓地”这两句,当时觉得,不能苟同,现在还是这样想,叶落归根,哪里能在外?在这一点,还是最佩服许世友将军,忠孝两全,此生无憾。
上大学要干什么呢?我的高数老师杨学志在大一第一节课就说:大学,就是完善自己。当时我很激动,赶紧记下来,后来想想,怎样完善自己呢?完善到什么程度呢?我想,就是尽量多做一些事情,同时去参悟道理,逐渐在思想和能力上完善自己,适应传统要求以及社会需求,类似儒家说的修身。
要做到上面那句话,我觉得首先要偏向于“为”和“悟”这两个字。特别是通过“为”来“悟”,不为则不能开阔眼界,那么就无从去“悟”了。大学很适合这样,因为我们有很多时间去干课本以外的事情,这样就有很多“为”的机会。《红楼梦》贾宝玉很讨厌秦观写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他不喜欢这幅对联,因为他不现实,所以可以想到曹家败落,贾宝玉不得不步入俗世时,一定是相当的惨,可惜今天看不到曹雪芹的文章了。曾见过毛主席手书的这幅对联,想来毛主席大概很喜欢这句话。我觉得这个话说得很好,洞明世事就是“为”,看到皆学问就是“悟”。许多东西都是值得去学习的。学习本身也就是完善自己的方式。
那么怎样由“为”而“悟”呢?我想有不外乎这两个方面:
一:通过书本去“悟”。
大学有个好处,就是我们在这个时期接触到的书大概是一辈子最多的了。书中的知识是无限的,不过每个人取舍不同。比如史书,唐太宗和毛主席以史为鉴,用来治国,专家们则用来研究历史的各个方面。这里看书就是“为”,“悟”,当然是各有方法了。我的习惯是,发现有用的话就记下来,加上体会,或者写到书上,这也算是“悟”的一种方法吧。
比如我的专业课本《无机化学》,有北大吴国庆教授两句话:(1)我们首先要尊重事实,对事实的解释固然有助于理解事实,但解释多种多样,随认识加深又不断变化,不要醉迷于解释而忽略事实本身,更不能因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否认事实,重要的倒是把事实放到更多的场合下做进一步的检验,以弄清其本质。(【电子亲和能一节】)(2)在我国,理性思辨的历史传统悠久,人们常过于纠缠某些似是而非的解释而忽视对实施作新的概括。没有概括,创新无从谈起。(【编者的话】)
这两段话是很有分量的,没有高的觉悟是说不出来的,另外它充分体现文理在高层次上绝对是不分家的——对于这两段话,我抄下来加了一句:此段对红楼梦研究大有裨益,首句可对靖藏本(靖藏本是一个迷失的红楼梦抄本,很多人认为它是假造的)。
又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大家都知道,但是它并不是单纯的介绍地质变迁、小孔成像,发现石油,它是一本涵盖各个方面的书。我看的是影印元刻本,收获很大,比如介绍宋朝殿试时候,食物茶水都不再提供,渴了就喝墨汁,嘴都喝成黑的(“人人皆黔其口”),因为以前发生过借送茶水食物而夹带小抄的。不由心有所悟:自古有规则,但是钻空子的不乏其人。高考作弊,古已有之。再想想《儒林外史》,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呢?所以知人知面不知心,时刻谨记才好。
又如宋朝内府有个机构叫玉堂,有一天晚上,宋太宗赵光义心血来潮,要去看看,当时已经下班了,值班的大学士似乎是吕夷简,已经睡了,他赶快起来,宋太宗命宫女用蜡烛从窗户递进屋里。直到沈括的时候,多少年了,这个地方窗户上被蜡烛烧得发黑的地方还在,谁也不愿意去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那个机构的光荣(“玉堂幸事”)。就像我们要名人题字一样,追求光荣,可见古人也很可爱。
还有一句话,沈前辈说得很好:民风淳则制物精!不由拍案叫好——想想我们这个时代,科技不可谓不先进,可是多少东西质量很次,远不如以前产品的质量。说到底,还是经济大潮,民风日下,把孔子扔了,传统教育跟不上,就不行了。这里还想起《论语》里曾子的一句话,他要求“贤贤易色”——崇尚贤能之士而不要陷入庸俗之中,很有道理……
又如《世说新语》,大家都知道是好书,下功夫读的不多,说来惭愧,我至今也没有看完。在它的第一章《德行》里有这么一段: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王长豫的弟弟)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看了这段以后,感触很大。王长豫天年不永,但是他的行为真是做到了“孝”字,比起卧冰求鱼等等不太切合实际的行为更加有震撼力。另外“事亲尽色养之孝”,说话“恒以慎密为端”正是我们的年龄要学习的。我当时加了一句:为人当此。
我家有个养殖场,我的父亲每天吃过饭不能在家里,要去忙他的事情,晚上还要看场,每一次他出门我都会送他到大门外,看着他开车出发,再回去。我想,这是这个年龄段该做的吧。
二:通过社会实践去“悟”。
学校要求我们社会实践,是很好的。但是要求的太死,实际上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在进行社会实践。
我在新区食堂打饭,有同学劝我说:伺候人的事,不干也罢。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不由心有所悟: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以己之心取人罢了,好像贾雨村看娇杏一样。比如某人学习很好,突然考试发挥失常,不免终日惶惶,觉得有无数人背后耻笑与他,而他自己也觉得很丢人——我们应该知道,大家都很忙,别人考试好与不好,心里只是一带而过罢了,于己无干。又如出门打扮,实际上是为自己,就像我们看别人在路上摔了一跤或者衣冠不整、头发极乱,应该一分钟以后就忘完了,而很多人并不这样想,认为大家都在注意他。我想,不过是徒添烦恼罢了。
还是在食堂,商丘来个师傅干活,干了两天,大家发现他干活太慢,人虽不懒,就是不出活。怎么办?我的学生思维,不免妇人之仁,想着大老远来了,都不容易,向他提提意见会好点吧。但是师傅们就不一样了,直接向上反映,要求换人,还说不换人就不干了。结果那个老师只好回家。这就是社会现实,很残酷的。好手多的是,为啥放着现成的不用而要等你进步?团体合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工资收入。这就是师傅们的逻辑。大家在一起,不过是挣钱到了一起,类似于我们毕业时弄一个同学纪念册什么的,他们没有这就是缘分等等类似的概念,所以我是学生,他们是大人。
另外有很多事情,不能亲身经历,听别人讲述而去思考,也是一种由“为”而“悟”。
某生意人天天在外收粮食(即把别人的粮食低价收走,高价卖出,挣个差价),一天至一老农家,收其粮食,过台秤,老农光明正大的用脚支撑自己装粮食的编织袋。那个生意人看见,以为这位老农会错道理(老农以脚支撑,则自己的粮食重量减轻,必然少卖钱,而生意人则沾光了),大喜,密不做声,待称完,老农提出意见:粮食称的有问题,必须再称一遍,当时街坊邻居都在,于是大家帮忙,再称一遍,不想这一回老农不以脚支撑了,结果第一次比第二次少称粮食300斤有余,老农此时不慌不忙问生意人道:年轻人是不是想哄我?生意人大骇,万般无奈,只好说实话:第一次称粮食的时候你以脚支粮食,所以两次差了这么多。此时群情激奋,老农的街坊邻居以为老农偌大年纪,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定然是生意人搞鬼,定要要个说法。最后老农大获全胜,粮食一斤也没有卖出,倒是生意人给了他2000元钱作为赔偿。
我把这件事定位为标准的传统的中国人生意场办事方式之一,类似的事情,我听到很多,深深地吸引我。这件事细细分析,收获颇多:首先是心理战,老农给生意人造成有利可图的假象,同时生意人私心作怪,于是第一回合,生意人败下阵来。其次是口水战:老农方面人多势众,又是在自己地盘,生意人只有几人在外,纵然有理,却说不过。最后是道理战:老农方面拒不承认以脚支撑,看似又很有道理,而两次相差300余斤又是事实,则生意人搞鬼就是必然的了。我的评价:厚黑学经典战例,真厉害!
这就告诫我们:江湖险恶,出门在外,看着有光可沾,但是不要轻举妄动,说到底,还是要戒除私心。如果生意人能做到这一点,主动制止老农的行为,大家各得自己应得的多好,人有私心啊,比如学生用各种手段增加自己的活动分来争奖学金等等。就我来说,绝对不奢望自己没有私心,只是希望能够很好的控制它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罢了,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实话。
由上面的故事我还有一些感触,常和同学交流,有些人认为:大学出来的人就应该是很优秀的——心里纯净无污,单纯而又善良。我想万万不能。以前我们接受的始终是正面教育,是到时候了解社会了,因为我们就要和它接触了。国人的办事方法——包括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方式都要了解才好——我们不效仿它,但是不能不知道它。我想我们不能想着把大学同社会隔离开来,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但是在大学时代,只能去习惯现实,而不能照现实办事,大学毕竟还是大学,我们毕竟还是学生……很无奈,但是我想这就是长大,这就是成熟。这时候再转回来看清正悟为这四个字,清正,只是一个理想罢了,谁能踏踏实实的真正做到,只能尽量接近,所以我做不到这四个字。
说来惭愧,一个差生,学习不好,可大学又不能白上,不免瞎想些东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朱子说:格物致知。算是进一步扩大范围,天地万物都要格出道理来。可见先贤也支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道理。
儒家说修身治国平天下,我想,修身就是大学要重点做的——修成什么样子?适应传统要求以及社会需求。上面的想法,算是按照圣人们划的路子来,估计错不了。





欢迎光临 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http://daxuehewe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