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标题: 章太炎年谱 [打印本页]
作者: 狂人 时间: 2015-8-23 10:50
标题: 章太炎年谱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年谱
一八六八年 一岁
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即公历一八六九年元月十二日,章太炎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父章浚,曾任县学训导,并在诂经精舍担任监院多年,好经术。有子女四人,太炎排行第三。
一八七三年 六岁
入私塾就读。
一八七六年 九岁
外祖父朱有虔自海盐来,对章太炎进行系统的文字音韵学教育。
一八八〇年 十三岁
朱有虔归。在父章浚、表兄章篯指导下研读许慎《
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顾炎武《音学五书》、郝懿行《尔雅义疏》、王引之《经义述闻》等,打下初步汉学基础。
一八八三年 十六岁
参加县试,癫痫病突然发作,没有考成。从此放弃科举,广泛涉猎经史子集。
一八八八年 二十一岁
十二月(农历11月),
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京师一时为之哗然。
一八九〇年 二十三岁
父章浚去世,遵父遗训,进诂经精舍学习。时诂经精舍由经学大师俞樾主持,授学者有高学治、谭献等。
一八九一年 二十四岁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刊行。《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以下简称《自定年谱》)称本年“始分别古今文师说”。
一八九二年 二十五岁?
纳妾王氏。
一八九三年 二十六岁
女生。
这一时期完成作品有:《膏兰室札记》四册及《孝经本夏法说》、《子思孟轲五行说》等。
一八九四年 二十七岁
与夏曾佑相识。夏氏主《
公羊》、《齐诗》之说,与章多有辩论。又好佛学,劝章氏购览佛典。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撰《独居记》。
一八九五年 二十八岁
四月十七日(3月23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五月二日(4月初8日),康有为“公车上书”。
十一月,寄会费银十六圆,加入康有为在沪设立的上海强学会。
一八九六年 二十九岁
撰成《春秋左传读》(初名《春秋左传杂记》)五卷及《驳箴膏肓评》、《砭后证》,驳难清代常州今文学家刘逢禄《左传》不传《春秋》之说。
八月九日(7月初1),《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汪康年任经理。
一八九七年 三十岁
一月,离诂径精舍赴沪,任职时务报馆。读谭嗣同《仁学》,“怪其杂糅”,不相许。
四月,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康氏门徒围攻殴打,愤而离泸返杭。返杭后,与宋恕、陈虬等创办“兴浙会”,为《实学报》和《译书公会报》撰稿。
本年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刊于《时务报》);《变法箴言》、《平等难》、《读管子书后》、《东方盛衰论》(刊于《经世报》);《后圣》、《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侠》、《异术》、《重设海军议》(刊于《实学报》);《译书公会叙》、《论民数聚增》(刊于《译书公会报》)。
一八九八年 三十一岁
一月,上书
李鸿章,末有结果。三月,受
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不到一月即离去。七月,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戊戌政变后,为躲避清政府迫害,携家避难台湾,于十二月抵达台湾。
一八九九年 三十二岁
春,与康有为、
梁启超等书信往来,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上发表诗文多篇。六月,应梁启超及留日学生之邀,东渡日东,与孙中山相识。不久离日回国。 夏秋间,辑订并出版《訄书》初刻本,收入文章五十篇,由梁启超题名,木刻刊行。冬,在沪任《亚东时报》主笔。
本年发表作品有:《答学究》、《客帝论》、《分镇》、《儒术真论》(刊于《清议报》)和《今古文辨义》(刊于《亚东时报》)等。
一九〇〇年 三十三岁
义和团运动兴起。六月,八国联军进军津、京,清廷决定宣战。
七月,参加唐才常发起的中国议会。断发以表示与清政府决裂。唐才常自立军失败后,思想发生较大转变,撰《客帝匡谬》、《分镇匡谬》,并开始修定《訄书》。
一九〇一年 三十四岁
往苏州东吴大学任教,宣扬民族民主革命,引起江苏巡抚恩铭的注意。
发表《正仇满论》批判梁启超《积弱溯源论》;撰《征信论》批判康有为借今文经学以治史。
一九〇二年 三十五岁
二月,为避恩铭等人追捕,东渡日本,暂寓横滨《
新民丛报》社,与梁启超、孙中山相会。四月,与秦力山等发起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 。七月,由日本返回故乡杭州,删定《訄书》重刻本。
本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能武太著《社会学》,发表《文学说例》,与梁启超通信谈修改《中国通史》。
一九〇三年 三十六岁
六月三十日(闰5月初6日),清政府与
帝国主义勾结,制造“苏报案”,章太炎被捕入狱。次日,邹容自投入狱。
本年发表:《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刊于《国民日报》)、《与刘师培书一、二、》、《释真》(刊于《国粹学报》)。
一九〇四年 三十七岁
章太炎被判刑三年,邹容被判刑两年。章氏在狱中开始研读佛经。
五月,《
訄书》重印本在日本出版。冬,光复会成立,推举蔡元培为会长。
一九〇五年 三十八岁
在狱中继续研读佛经,读《瑜伽师地论》等。
二月,《
国粹学报》在上海创刊。邓实主编,撰稿人有章太炎、刘师培等。
四月三日(2月29日),邹容死于狱中。
八月二十日(7月20日),
中国同盟会于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一九〇六年 三十九岁
六月二十九日(5月初8日),章太炎出狱,孙中山自东京派人来迎,遂东渡
日本,加入同盟会,主办
民报。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章氏发表演说,认为当前最 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
十月,成立国学讲习会,作《论诸子学》等讲演。
清政府下令预备立宪。梁启超在《新民丛报》鼓吹立宪,反对暴力革命。章太炎在《民报》撰文予以批驳。
本年发表:《俱分进化论》、《建立宗教论》、《人无我论》、《无神论》、《革命之道德》、《箴新党论》、《衡三老》、《悲先戴》、《哀后戴》、《伤吴学》(刊于《民报》);《与人论朴学报书》、《古今音损益说》(刊于《国粹学报》)。出版《国学讲习会略说》,收入《论语言文字之学》、《论文学》、《论诸子学》三篇。
一九〇七年 四十岁
继续主《民报》笔政,因《民报》经费问题与孙中山发生矛盾。
二月,康有为将保皇党改为国民宪政会。九月,梁启超、蒋智由在东京筹组推动立宪的政闻社。章太炎撰文予以批驳揭露。
四月,章太炎与张继、刘师培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亚洲和亲会,主张“反对帝国主义而自保其邦族”。
本年在《民报》发表:《社会通诠商兑》、《讨满洲檄》、《中华民国解》、《五无论》、《定复仇之是非》、《国家论》、《官制索隐》。《春秋左传读叙录》在《国粹学报》刊完。撰《新方言》,并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另撰《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国粹学报祝辞》、《与刘师培书六》、《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一、二》等,均刊于次年出版的《国粹学报》。
一九〇八年 四十一岁
光绪、慈禧死去,溥仪即位。
从四月开始,为留学生开设讲坐,讲授《说文》、《庄子》、《楚辞》、《尔雅》等。七月,又为周树人、周作人、朱希祖、钱玄同等单独开设一班,另行讲授。
刘师培、
何震夫妇受清政府指使,于五月二十四日的上海《神州日报》刊登《炳麟启事》,对章太炎进行诬蔑陷害。章太炎登文予以否认。
十月十九日(9月25日),《民报》因宣传革命被封禁。
本年发表:《大乘佛教缘起说》、《辨大乘起信论之真伪》、《龙树菩萨生灭年月考》、《排满平议》、《驳神我宪政说》、《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四惑论》、《五朝法律索隐》、《马良请速开国会》(刊于《民报》);《小疋大疋说》上下、《八卦释名》、《六诗说》、《原经》、《毛公说字述》、《刘子政左氏说》(刊于《国粹学报》)。《新方言》在《国粹学报》续完。
一九〇九年 四十二岁
因《民报》复刊和筹款等事与孙中山发生尖锐冲突。撰《伪民报检举状》,指斥汪精卫等复刊之《民报》为非法,并对孙中山进行攻击。
编订《太炎集》,舍弃了一些曾起了重大政治影响的政论文章,追求“俗或末之好”的“传世”之文。
本年发表:《与刘光汉(师培)书七》、《原儒》、《原名》、《致国粹学报社书二、三、四》、《庄子解诂》(刊于《国粹学报》)。出版《小学答问》。
一九一〇年 四十三岁
一月,
黄兴在《日华新报》发表《章炳麟背叛革命党人之铁证》,指斥章太炎为清政府特务、革命党之叛徒。
二月,章太炎、陶成章等于东京重组光复会,章太炎任正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创办《教育今语杂志》作为机关报,与同盟会正式分裂。
夏,黄侃创办《学林》杂志,刊登章太炎《文始》、《封建考》、《五朝学》、《信史》、《思乡愿》、《秦政记》、《秦献记》、《医术平议》等许多重要著作。
本年撰定《文始》、《齐物论释》。编定《国故论衡》上卷小学十篇,中卷文学七篇,下卷诸子学九篇。在《国粹学报》发表《驳皮锡瑞三书》,批驳皮锡瑞所撰《王制笺》、《经学历史》、《
春秋讲义》三书。对《訄书》再次修订,原件现存北京图书馆。
一九一一年 四十四岁
继续在东京讲学。
十月十日(8月19日),
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东京,章氏中断讲学。
十一月三日(9月13日),上海发动起义,次日“光复”。
十一月十五日(9月25日),章太炎回到
上海。在上海国民自治会演说:“宜先认武昌为中央政府。”当黄兴就扩大同盟会问题相询时,章太炎以“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告之。
一九一二年 四十五岁
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一月三日,
中华民国联合会在上海宣告成立。章太炎、程德全被选为正副会长。章太炎发表演说:“本会性质,对于政府立于监督补助地位。”认为“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
孙中山函聘章太炎为枢密顾问。二月七日,章太炎应邀赴
南京。在建都问题上,支持
袁世凯建都北京的主张,旋即返沪。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总统职位。冬,任章太炎为东三省筹边使。
一九一三年 四十六岁
章太炎在长春设筹边使署。
三月二十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
四月十七日,章太炎从长春赶回上海,受到孙中山的欢迎。又前往武昌见黎元洪,“以为联合之图。”五月上旬,通电袁世凯,要求罢黜四凶:梁士诒、赵秉钧、陈宦、段芝贵。下旬,由武汉返回北京。袁世凯授与二级勋章一枚。六月,由京来沪,由蔡元培主婚,与汤国黎在哈同花院举行婚礼。
六月十九日,袁世凯通令各省尊孔祀孔。孔教会成立。章太炎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七月,二次革命爆发,不久失败。八月,章太炎昌着危险返回
北京,为袁世凯幽禁。
一九一四年 四十七岁
被幽禁于北京龙泉寺。手定《章氏丛书》,并将《訄书》定名为《检论》,从分卷到内容,都有很大变动。
一九一五年 四十八岁
仍被幽禁。
四月,《太炎最近文录》出版,钱须弥编,收录章氏辛亥以来电文演说。章太炎对此书深为不满。
五月,《
国故论衡》增订完毕。《检论》定稿,共分九卷,正文六十篇,附录七篇,大半为新写或据《訄书》旧稿重新写定。
七月,上海右文社出版《章氏丛书》,铅字排印,两函二十四册,包括《春秋左传读叙录》一卷、《刘子政左氏说》一卷、《文始》九卷、《新方言》十一卷附《岭外三州语》一卷,《小学答问一卷》、《说文部首韵语》一卷、《庄子解诂》一卷、《管子余义》一卷、《齐物论释》一卷、《国故论衡》三卷、《太炎文录初编》文录二卷别录三卷。
冬,章太炎口述,吴承任笔述整理成《菿汉微言》。自述“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
十二月,袁世凯复辟称帝,申令明年为“洪宪元年”。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一九一六年 四十九岁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愤怒讨伐中死去。
六月,章太炎恢复自由。七月,抵上海,受到热烈欢迎。九月,出国赴
南洋考察,十二月,回国。
一九一七年 五十岁
三月四日,章太炎在上海发起亚洲古学会。
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掌中央大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与国会。
九月一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章太炎被任为护法军政府秘书长。前往昆明争取云南军阀唐继尧的支持,因唐缺乏诚意未果。
一九一八年 五十一岁
赴四川,到邹容祠行礼。在重庆等地讲学。又赴湖北、湖南,十月归抵上海。
十一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把一九一三年拟定的注音字母公布,注音字母采自章太炎。
四川观鉴庐出版《太炎教育谈》。汪太冲编《太炎外纪》出版。
一九一九年 五十二岁
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刊本问世,较上海右文社版新增《齐物论释》重定本、《太炎文录初编》、《补编》、《菿汉微言》三种,校勘颇精,改正了右文社版不少错误。
一九二〇年 五十三岁
一月至三月,身患黄疸,病卧。六月,热病大作,几死。
章太炎由反对军阀割据逐渐演变为赞成军阀割据,提出“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
一九二一年 五十四岁
夏,主张“武力统一”的
吴佩孚率军南下,打败主张“联省自治”的湘鄂川军,“联省自治”运动遭到打击。
《太炎学说》上下卷由四川观鉴庐出版。上卷为章氏一九一八年在四川讲演记录,下卷为一批书札。《章太炎的白话文》出版,吴齐仁编,泰东图书馆铅字排印本。
一九二二年 五十五岁
黎元洪就职总统,章太炎受勋一枚。宣讲“联省自治”,还主张“南迁武汉”。
四月至六月,应江苏教育会之邀,主讲国学,每周一次,共十次,讲题为《国学大概》、《治国学方法》、《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国学之进步》。讲演记录有两个版本,一为曹聚仁所编《国学概论》,一为张冥飞所编《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集》。
柳诒徵对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诋孔”的观点提出批评,章太炎公开答复,表示接受,还懊悔“前声已放,驷不追舌”。
《章太炎尺牍》出版,上海文明书局铅字排印本。
一九二三年 五十六岁
三月二日,孙中山在广东宣告
大元帅大本营成立,章太炎以为“广东帅府之欲以武力统一西南,亦西南之吴佩孚也”。
九月,《华国月刊》在上海创刊,章太炎任社长,欲发扬“国故”,挽救“人心”。
一九二四年 五十七岁
一月,中国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发表宣言,实现国共和作。
在国/*/党右派冯自由、居正的怂恿下,章太炎发表公函,反对国共和作。
《章氏丛书》上海古书流通处印本出版。
一九二五年 五十八岁
三月十二日,孙中山逝世,章太炎撰文祭悼。
五卅运动爆发,章太炎发出通电,欲“使水深火热之民,早登衽席”。
一九二六年 五十九岁
三月二十日,蒋介石制造
中山舰事件,篡夺北伐军领导权。
四月七日,章太炎在上海组织“反赤救国大联合”,任理事。发出通电,叫嚷“反对赤化”。八月八日,章太炎应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江苏省长陈陶遗聘请,到南京任“修订礼制会会长”。十三日,通电全国,反对蒋介石组织北伐。
一九二七年 六十岁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
五月至六月,被
上海市党部临时执委会指名为第一号学阀,呈请国/*/党中央加以通缉。
七月至十一月,居同孚路赁寓,终日宴坐,兼治宋明儒学,借以惩忿。
一九二八年 六十一岁
写《自定年谱》,至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五十五岁止。
一九二九年 六十二岁
一九三〇年 六十三岁
撰《春秋左氏疑义答问》。自称“为三十余年精力所聚之书,向之繁言碎辞,一切芟■,独存此四万言而已 ”。
一九三一年 六十四岁
五月一日,《国学丛刊》由中国大学出版,章太炎弟子吴承仕编辑。章氏在该刊发表文章有:《与吴承仕论宋明道学利病书一、二》(1917年撰)、《论古韵四事》、《汉儒识古文考》上下等。
“九·一八”事变后,通信中多次议论时事,对蒋介石、张学良拱手将奉、吉让予日本不满,也不满粤方乘机倒蒋。
一九三二年 六十五岁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章太炎愤怒之下,北上见张学良。在燕京大学演说,号召青年拯救国家的危亡。
秋,赴苏州讲学,组织国学会。章太炎亲撰《宣言》,主张“范以四经”。四经指《孝经》、《大学》、《儒行》、《丧服》。
一九三三年 六十六岁
民族危机严重。二月,章太炎与马相伯联合宣言(“二老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领土。
《章氏丛书续编》于北京发行,章太炎弟子吴承仕、钱玄同校刊,收录著作七种:《广论语骈枝》一卷、《体撰录》一卷、《太史公古文尚书说》一卷、《古文尚书拾遗》二卷、《春秋左氏疑义答问》五卷、《新出三体石经考》一卷、《菿汉昌言》六卷。
一九三四年 六十七岁
秋,章太炎由上海迁居
苏州。因与“国学会”旨趣不同,另创章氏国学讲习会。
一九三五年 六十八岁
三月,蒋介石派丁维汾(鼎臣)慰问,并致万金为疗疾费,章即将此款移作章氏国学讲习会经费。
四月,开办章氏星期讲演会,共九期,讲题为《说文解字序》、《白话与文言之关系》、《论读经有利而无弊》、《论经史实录而不应无故怀疑》、《再释读经之异议》、《论经史儒之分合》等,一一都有记录单行出版。
九月,《
制言》半月刊创刊,由章太炎主编。其宗旨是研究中国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
一九三六年 六十八岁?
冬、春间,于章氏国学讲习会授《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学略说》,俱有讲演记录刊行。夏,给国学讲习会学生讲完《尚书》。六月十四日,于苏州病逝。时人评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国民政府令以国葬,葬杭州西湖畔张苍水墓侧。
注释:
[1] 我国标年方法,辛亥革命以前,用帝王年号计年与干支计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元计年。今均采用公元纪年,而于重要事件同时标明农历计年。
趣闻
1、章太炎寓所——钱粮胡同19号
作者 王之鸿
钱粮胡同属东城区景山地区,是东四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三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大佛寺东街和东四北大街,长500多米;南侧自西向东依次与钱粮西巷、钱粮南巷、人民市场西巷、轿子胡同相通,北侧与钱粮北巷相通。明代,称“钱堂胡同”,因胡同内有铸钱机构——钱局而得名;清代,胡同内有宝泉局的铸钱机构之一的南作厂,因宝泉局隶属于户部,所铸之钱用于充军饷,故俗称宝泉局为“钱粮局”,胡同亦从俗改称为“钱粮胡同”,沿用至今。
钱粮胡同19号,旧时的门牌是12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是一座颇具规模、颇为气派的宅院。今为北京工业大学宿舍,1913年至1916年,袁世凯曾软禁章太炎于此。
宅院的街门为“广亮大门”①,大门迎面是一座“座山影壁”②,又称“靠山影壁”;大门外是“反八字影壁”③,又称“撇山影壁”。大门外原有的一对“上马石”经历了历史的风尘,大门前新增的一道“安全门”折射着时代的韵味。
注:
①广亮大门,是北京四合院中等级最高的宅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②座山影壁,位于大门内侧,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
③反八字影壁,在大门外两侧,两侧墙面的八字影壁与大门呈135度左右的夹角,影壁墙上可雕对称图案。
2、太炎先生的风骨与品格
(作者张昭军载《光明日报》)
章太炎出身于
书香门第,幼年跟随外祖父读经,接受启蒙教育;后又在其长兄指导下“一意治经,文必法古”。1890年,赴杭州入“诂经精舍”,师从经学大师俞樾,兼向黄以周、高学治、谭献等著名学者问学,深造七年。甲午战争后,“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同时,开始涉足西学,觅取“学理”。戊戌政变后,因参加维新运动遭通缉,逃到台湾,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1895年,东游日本,初次会晤孙中山。1903年,在上海因“苏报案”被捕入狱三年。1906年出狱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1911年,回国后被聘为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只身赴京声讨袁世凯,被禁锢三年。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党,“既离民众,渐入颓唐”。“九一八”事变后,年过花甲的章太炎再度拍案而起,奔走于京沪等地,呼吁抗日。1935年,为“阐扬国故,复兴国学”,在苏州再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
章太炎兼革命大家与
国学大师于一身,一生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鲁迅为之倾倒,说:“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章太炎“三入牢狱”的大致情况是:第一次入狱是因为1903年的“苏报案”。章太炎应蔡元培之邀到上海推进教育会活动,并变《苏报》为江南喉舌。为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论,章太炎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作序。日本学者岛田虔次在《章太炎的事业及其与鲁迅的关系》中评论:“在这个改革主义和革命主义的最初论战中,作为革命的争辩家的太炎面目,已毫无遗憾地发挥出来了,而最为轰动的是他在论战中,直呼当代皇帝的名字,骂以‘载湉小丑,不辨菽麦’。”显而易见,这种言论虽然发表在上海的租界内,也不能不引起清廷的震动和愤怒。清政府遂向租界提出控告,租界工部局(警察局)于1903年6月30日上午到报社捕人。章太炎器宇轩昂,明言相告:“余人俱不在,要拿
章炳麟,就是我!”太炎先生为此付出三年牢狱之苦。
第二次入狱是因为1908年的“民报案”。章太炎出狱后即被孙中山迎至日本,由孙中山主盟,加入了同盟会,接任《民报》主编。在章太炎的主持下,《民报》成为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抨击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阵地,“所向披靡,令人神往”。引起清廷的恐慌和仇视。清政府派唐绍仪与日本政府交涉,日本政府出面封禁了《民报》,将章太炎传入警署。太炎先生二入牢狱,时在1908年10月20日。11月26日,东京地方法院裁判厅开庭审讯,章太炎据理辩驳,无懈可击;裁判长张口结舌、理屈词穷。但是,东京地方法院对章太炎仍作出罚金150元或服役150天的判决。鲁迅、许寿裳等人代交了罚金,太炎先生获释。
第三次入狱是指章太炎被袁世凯在北京禁锢三年。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赵秉钧派人刺死于上海。章太炎怒不可遏,先在上海发表反袁文章,后又只身赴京当面讨袁。“虽经友人力阻,而先生则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遂于八月冒险入京。”章太炎到京后,曾摇着用勋章做扇坠的折扇,径闯总统府,以示对袁世凯的反对和蔑视,大有弥衡击鼓骂曹的气概。
袁世凯先将太炎先生拘于共和党本部,继又囚于龙泉寺,最后则禁于钱粮胡同。1916年3月,袁世凯忧惧而死,太炎先生才获自由,又是三年牢狱之苦。
在中国近代史上,章太炎是革命先驱,也是国学泰斗。历史学家侯外庐说:“章太炎对于中国学术文化遗产的论述十分丰富。他是古经文学派最后一位大师,同时又是儒家传统的拆散者。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矛盾的性格,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太炎先生对待治学就像对待革命一样,充满激情,百折不挠。因为,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化用弘一法师的一句名言——“念佛不忘爱国,爱国必须念佛”,太炎先生则是“革命不忘治学,治学必须革命”。黄季刚在《太炎先生行述记》中说:“其授人国学也,以谓国不幸衰亡,学术不绝,民犹有所观感,庶几收硕果之效,有复阳之望。故勤勤恳恳,不惮其劳”。
1908年《民报》被禁,章太炎在东京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专务历学”,“弟子至数百人”。1913年至1916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先生又在今钱粮胡同19号续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听讲学子,约100多人,大部分是北京各大学的教员。与此同时,袁世凯雇用一些人组织“孔教会”,以“孔礼”为“国教”,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太炎先生“甚非之”,在钱粮胡同“章氏国学讲习会”门外贴出告示,言明“凡参加‘孔教会’者,不得入内听讲”。1935年9月,太炎先生以年老体弱之身在苏州再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先生授课之时,“听者近五百人,济济一堂,连窗外走廊等地,也挤满了人。”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太炎先生的胸怀,为革命能抛弃私谊,为国学能不计前嫌。刘师培的汉学修养和才华很为章太炎欣赏,他变节投靠两江总督端方曾令章太炎惋惜,他捏造伪证、落井下石更令章太炎愤怒。但是,当1911年刘师培随端方逃往四川被革命军拘留之时,太炎先生则多方营救,发表宣言:“今者文化陵迟,宿学凋丧,一二通博之材,如刘光汉辈,虽负小疵,不应深论。若拘之党见,思复前仇,杀一人无益于中国,而文学自此扫地,使禹域沦为夷裔者,谁之责耶?”
惟大
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太炎先生当之无愧。
另外,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章太炎曾拟模仿明朝方孝孺的故事,身穿麻衣,手指方丈,痛哭于国门,以此悼念共和的灭亡。后来经一帮朋友的竭力劝阻,章太炎才打消这念头。叶兆言说:“这是一场很好看的戏,此事如果当真的话,他的戏剧性绝不亚于摇着折扇,扇柄上坠着金光灿灿的大勋章,堂而皇之跑去见袁大总统。”
3、章太炎遗产价值难估量
关于章太炎的经济状况,留存的史料很少。我找到他在68岁时,即民国廿四年(1935年)七月立下的遗嘱:
“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其或出洋游学,但有资本者皆可为之,何足矜异,若因此养成傲诞,非吾子也。入官尤须清慎。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余所有书籍,虽未精美,亦略足备用。其中明版书十余部,且弗轻视。两男能读则读之,不能读,亦不可任其蠹坏。当知此在今日,不过值数千金,待子孙欲得是书,虽挥斥万金而不足矣……”
由此可见,章太炎首重人品情操,次重学问文章,而遗产之中,以书籍文物为贵。那些都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根据章太炎遗嘱所列,他死前的财产如下———到1935年7月,章太炎在上海储蓄银行有存款12000银圆;在浙江兴业银行有1万银圆;在余杭泰昌有股本800银圆(30年代前期,1银圆约合1997年人民币30元)。以上存款共计约合今人民币68万元。此外,章太炎的房产,在苏州有两处:王废基一宅,侍其巷一宅;田产,在余杭有30多亩。
至于章太炎珍藏的书籍,其中明版书十余部,价值约“数千金”。文物古董,有秦代铜器、铁权等,汉代、唐代玉器、古钱等,宋代、明代瓷器等。其价值难以估量。
按照以上所述,章太炎属于中产阶级文化人。
4、章太炎一笔墨宝发了财
在上海同福里居住不久,章太炎竟发了一笔大财。说是“一笔”,确实由“笔”而发。一天,一位革命元老来访,请他写两件东西:一件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宣言”;另一件是“讨袁世凯檄”。这两件原稿,本是章太炎手撰的,他又被要求亲笔再各写一件,成为“历史文献”。当时获赠润笔墨银20圆大洋。
不料这件事,报纸上竟大登特登。许多人慕名而来,纷纷求章太炎再写这两件原文,共有五六十份,有的送墨银40圆,有的送墨银200圆。章太炎抱定宗旨“口不言钱”,经常由夫人或弟子应付。章太炎写到10件以上就恼怒了,再也不肯动笔。经夫人横劝直劝,他只是不出声。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原来他平日吸的都是金鼠牌香烟,有一次人家送他一罐茄力克香烟,章太炎称它为“外国金鼠”,时常吵着要吸。章夫人就允许他每写一件,买一罐给他,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5、杜月笙家祠求横披
杜月笙家祠落成时,要遍求当代名人的墨宝。由章士钊开出名单,第一名就是章太炎,要他写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章士钊虽开出名单,但声明不负联络之责,杜月笙便想到一位游侠儿徐福生,外号“闹天宫福生”,此人曾与章太炎同狱甚久(因苏报案被捕入狱)。章太炎见了“闹天宫福生”,敬烟敬茶,十分客气,可是要他做一篇“杜氏祠堂记”,断然拒绝。福生带去一千两银子的庄票,反而弄僵了,原样送回,颓然而归,向杜月笙说明实情,说无法办到。
后来章太炎一位学生到他家里去,乘机进言,说太史公在《史记》上做过一篇《游侠列传》,老师应该对杜先生的祠堂落成做一篇文章。他问杜月笙的故事,来人就一件一件讲,他老人家越听越高兴。来人乘机拿出一张宣纸说:“老师的文字应该写成一幅横披,作为杜氏家祠的镇宅之宝。”章太炎不出一言,一边抽烟,一边写字,大约不过40分钟,已经写成。把它送到杜宅,章士钊边看边赞:“真是传世之作。”杜月笙也很高兴,就封了一包墨银,托朋友交给章太炎夫人。这笔钱维持了章家几个月的生活。
章太炎纪念馆
章太炎纪念馆位于西湖南屏山下,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环境清幽,布局具有江南园林风格。是我国唯一集章太炎生平展览、文物收藏、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名人博物馆。
章太炎,名炳麟,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周恩来总理评价他“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
馆内收藏1000余件文物,其中《流血革命》、《狱中联句》、《十九路军死难将士公墓表》等,系国家一级文物。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太炎墓及夫人汤国梨墓,坐落在纪念馆后面的苍松翠柏之中。
在纪念馆右侧,还有章太炎生前仰慕的民族英雄张苍水的祠墓。张苍水,名煌言,浙江鄞县人,南明大臣,因抗清不屈被俘而牺牲。
国学传播与社会改造:章太炎讲《说文解字》
王宁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太炎先生1908年4月至9月在日本讲授《说文解字》的课堂实录,根据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鲁迅)三人现场所记和事后整理的笔记整合在一起编排。这份《笔记》记录了太炎先生研究《说文》的具体成果,反映了太炎先生创建的以《说文》学为核心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思路与方法,也记载了三位原记录者向太炎先生学习《说文》的经历,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难得的原始资料。
一
太炎先生的学术恢宏博大,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博通经史,占领着国学诸多领域的前沿。在论及近现代学术史的许多学科时,都免不了要提到他的名字。但是他的学术最基础的根底,是国学中的“小学”。而太炎先生的“小学”,又是以《说文》学为基础的。
太炎先生的《说文》学,有四个重要的特点,由于《说文》学即是太炎先生语言文字学的核心,所以这四个特点也就是太炎先生语言文字学的特点:
第一,民族的。太炎先生虽然也吸收了西学的一些科学的方法,但他清醒地认为,语言文字有独特的民族性,研究语言文字不可一味追随域外。他说:“中国之小学及历史,此二者,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他又说:“凡在心在物之学,体自周圆,无间方国,独于言文、历史,其体自方,自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取之域外。”(《自述学术次第》)正因为语言文字和社会历史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才能起到“激动种性”的作用。也正因为语言文字和历史是具有民族特性的,语言文字学和历史学才必须在自己本国创建,用中国特有之方法。
第二,语言的。早期中国传统“小学”注重形体,本质上是“字本位”的,所以古代没有典型的语言学,只有从“小学”生发出的文字学。太炎先生受到乾嘉学者音韵学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古典语言学的启发,认识到音韵、训诂本为一体,也就是说,词语的意义首先是与声音结合,然后才与形体结合,音义系统是第一性的,形义系统是第二性的。因此,他从重视形体的表层研究深化到以声音为线索的深层研究。
第三,历史的。在利用声音探求语言的过程中,太炎先生已经认识到“语言有所起”,“义率有缘”而“统系秩然”,就必然要去进一步追究这个有秩序的统系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在深究这个问题时,他认识到积淀在《说文》中的九千多字代表的词语,并不是共时的产物,而是历时孳乳的结果。他说:“转复审念,古字至少,而后代孳乳为九千,唐宋以来,字至二三万矣,自非域外之语,字虽转繁,其语必有所根本。盖义相引申者,由其近似之声,转成一语,转造一字,此语言文字自然之则也。”(《自述学术次第》)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他设计了“语根”的概念,订立了“孳乳”、“变异”两大条例,以声音为线索,撰成了《文始》一书,其目的是想寻求积聚在表层平面上的由汉字负载的词语深层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始》是汉语词源学的初创之作,虽从微观的字词关系考察,颇多疑义,显然不很成熟,但太炎先生旨在将《说文》平面的形义系统重组为历史的音义系统的理念,实在是难得的创新,他为传统“小学”向现代科学的历史语言学发展,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也为《说文》学走向现代迈出了极有意义的一步。
第四,理论的。太炎先生在发展《说文》学的过程中,突破了清代末流学者繁琐的考据,以追求“所以然”的科学精神,把中国语言文字学引向理论的探讨。他继承“小学”重视第一手材料的求实作风,善于从大量语言文字材料中归纳条例,但也多次表明要明其条例,贯其会通,要其义理,探其根本。这是他的语言文字学能够较好地与现代语言学接轨的重要原因。
二
1903年,太炎先生因宣传革命、发表反满言论被捕,清外务部会同各国公使判章太炎与邹容监禁三年。两人在狱中受到虐待,不屈不挠,绝食抗议。1905年,邹容惨死狱中。1906年,太炎先生出狱,在同盟会的保护下东渡日本避难,并从事革命活动。与革命活动同时,太炎先生多次举办国学讲习班,1908年4月至9月,太炎先生在给留学生开设国学讲座之余,又为朱希祖、钱夏(玄同)、周树人(鲁迅)、周作人、龚宝铨、许寿裳、朱宗莱、钱家治等人单独开设一班,专门讲授《说文》。本书整理的《笔记》,就是这几次讲授的记录。
关于1908年太炎先生东京讲习《说文》的内容与课堂情形,当事人或撰文回忆,或有日记传世。这里将可以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引述:
钱玄同在《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文中曾提及这次讲座说:“民元前四年,我与豫才都在日本东京留学。我与几个朋友请先师章太炎(炳麟)先生讲语言文字之学(音韵、《说文》),借日本的大成中学里一间教室开讲。过了些日子,同门龚未生(宝铨、先师之长婿)君与先师商谈,说有会稽周氏兄弟及其友数人要来听讲,但希望另设一班,先师允许即在其寓所开讲。(先师寓牛込区新小川町二丁目八番地民报社中,《民报》为孙中山先生所主办,即“同盟会”之机关报也)豫才即与其弟启明(作人)、许季茀(寿裳)、钱均甫(家治)诸君同去听讲,我亦与未生、朱蓬仙(宗莱)、朱逖先(希祖)诸君再去听讲。”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追记“从章先生学”的情况时说:“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其讲学之地,是在大成中学里一间教室。我和鲁迅极愿往听,而苦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名宝铨)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地址就在先生的寓所——牛込区二丁目八番地民报社,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环绕一张矮矮的小桌,席地而坐。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神解聪察,精力过人,逐字讲解,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自八时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诲人不倦。……章先生讲书这样活泼,所以新谊创见,层出不穷。就是有时随便谈天,也复诙谐间作,妙语解颐。其《新方言》及《小学答问》两书,都是课余写成的,其体大思精的《文始》,初稿也起于此时。我们同班听讲的,是朱蓬仙(名宗莱)、龚未生、钱玄同(夏)、朱逷先(希祖)、周豫才(树人,即鲁迅)、周起孟(作人)、钱均夫(家治)和我,共八人。前四人是由大成再来听讲的。听讲时,以逷先笔记为最勤;谈天时以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所以鲁迅给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鲁迅听讲,极少发言。”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说起听课情况:“一间八席的房子,当中放了一张矮桌子;先生坐在一面,学生围着三面听,用的书是《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讲上去,有的沿用旧说,有的发挥新义,干燥的材料却运用说来很有趣味。”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朱希祖日记》第二册记“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事,逐次记载了这年讲《说文》的进度,最为详尽:“四月四日:下午,至清风亭,请章先生讲段注《说文》,先讲《六书音韵表》,为立古合音之旁转、对转、双声诸例。”……“七月二十八日:重上《说文》,自‘一部’讲起。”……
黄季刚先生是太炎先生《说文》学的直接继承人,而且终身追随太炎先生研究“小学”,并有《说文同文》补足《文始》,以《蕲春语》回应《新方言》,也是太炎先生在东京讲《说文》的受业者。他在《太炎先生行事记》(《制言》第三十一期)评述了太炎先生讲授国学的动因和目的:“日本政府受言于清廷,假事封民报馆,禁报不得刊鬻。先生与日本政府讼,数月,卒不得胜,遂退居,教授诸游学者以国学。睹国事愈坏,党人无远略,则大愤,思适印度为浮屠,资斧困绝,不能行。寓庐至数月不举火,日以百钱市麦饼以自度,衣被三年不浣。困厄如此,而德操弥厉。其授人国学也,以谓国不幸衰亡,学术不绝,民犹有所观感,庶几收硕果之效,有复阳之望。故勤勤恳恳,不惮其劳,弟子至数百人。”
当年在东京听太炎先生讲《说文》的学生有百数十人之多,最重要的是民报社特别班的几位。许寿裳记道:“同班听讲者是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与我,共八人。前四人是由大成再来听讲的。其他同门尚甚众,如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不备举。”(许寿裳《章炳麟》)太炎先生这些弟子,不论是新学派还是国故派,后来多成为大家。太炎先生对这批弟子有如下评价:“弟子成就者,蕲黄侃季刚、归安钱夏季中、海盐朱希祖逖先。季刚、季中皆明小学,季刚尤善音韵文辞;逖先博览,能知条理。其他修士甚众,不备书也。”(《太炎先生自定年谱》)
以上几家所记太炎先生在东京讲《说文》的时间、地点、主要听众与当时情形,大致相同,一百年前这件中国学术史上的大事,得以存其真相。
三
《笔记》是一份宝贵的数据。它的意义起码有三个方面:最直接的,它是研究太炎先生《说文》学从而研究章氏思想与学术的重要资源;太炎先生“小学”的三大代表作的原始资料,很多可以从《笔记》中见到;太炎先生治小学创新的思路和理念,《笔记》也有充分的反映;同时,太炎先生在革命的紧要关头、自己的危难时期于异国进行国学传播的举动,又一次证明了他把革命和学术融为一体的卓绝思想。其次,《笔记》也是研究新文化运动史的重要资料。在东京听太炎先生讲座并认真保留笔记的,大多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将或前卫人物,其中有些人后来站在反对旧学的前沿,但他们对太炎先生的尊重和学习“小学”的热情说明,文化的传承是有延续性的,是难以用口号和激烈的行动冲断的;《笔记》还反映了记录者鲜明的个性和学养,对研究历史人物也有很多可参考之处。第三,《笔记》是太炎先生从时代的需要出发,以发展和创新的精神将革命和学术融为一体的具体实践,即使在今天,这一实践还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继承,问题在于用什么态度和选择何种内容去继承,这一点,给我们在新时代研究和传播国学许多珍贵的启示;另一方面,《笔记》也给后学提供了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范例,向我们提出了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中国语言文字学的重要意义,它告诉我们,放弃自己的文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是无法建立自己的新文化的,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语言文字学的传统。
章太炎先生二三事
□ 刘东黎
1914年1月7日上午,北京大总统府招待室来了一位路人侧目的名士。
此人首如飞蓬,衣衫不整,留着长长的指甲,大冷的天气却手持羽扇,扇柄上摇摇晃晃坠着一枚景泰蓝做的大勋章,委实不像善类。他掏出一张一尺五寸长的名片,口口声声要找大总统,请承宣官转达。
承宣官一眼认出,那勋章是建立共和时期袁世凯亲自颁发的勋章,看样子此人来头不小。再看名片,原来这位不修边幅的名士,正是民国政坛上曝光率极高的政界和学界的大明星:章太炎。
翻开那时节的大报小刊,关于章太炎的消息总是层出不穷。也难怪,此公是民国早期政坛上呼风唤雨的大将,同时又是学界的一代宗师,早年在东京讲学时,就有十大弟子,后来个个名成功就,如黄侃、钱玄同、鲁迅和周作人等;当然更重要的是,章太炎号称“民国祢衡”,亦被人称作“章疯子”,桀骜狂放,素以百无顾忌地褒贬人物为快事。清朝末年,就曾因苏报案坐过牢,一时名满天下。一部中华民国史,如果少了这个人物,不知会减色多少。
在当时有一个说法,说章太炎要是指着谁的鼻子一骂,谁就会声望大跌、身价大减、身体大病,灭谁谁死,屡试不爽。也正因如此,章太炎虽然顶着疯子之名,却没人敢把他的话不当回事,当然,也大多被别有用心者断章取义。每当他有言论,总会被大张旗鼓地报道,题目是“章疯子大发其疯”之类;如果章太炎骂得对了他们的心意,第二天报上登出来的题目就会变成:“章疯子居然不疯”。
回过头再说总统府门前发生的那一幕。承宣官推说总统正在接见熊总理;章太炎就说:那我等好了。等了半天仍无下文,于是又要见袁的秘书。秘书们推三阻四,谁都不愿出来见这个刺头。章太炎终于爆发了,他大跳大闹,手脚并用,将招待室的器物尽数损毁。
这一下终于惊动了袁世凯,命人备车马将他骗出了总统府,然后送至总统府附近的军事教练处好生“招待”。
发现上当了的章太炎,满腔怒气耿耿难消,一路上,他指名道姓骂袁世凯为“包藏祸心”的“独夫民贼”,势必“身败名裂”;这一路骂得痛快淋漓,押解他的卫兵却不堪其虐,个个掩耳而行。后来章太炎的学生鲁迅,就曾描绘过老师在民国初年的这生动一幕。
章太炎之所以会到总统府前大闹,实在是因为心中积怨已久。民国初年,章太炎曾经上过袁世凯的当,等袁如愿地当上了正式大总统,不再需要国会这个选举机器了,开始把国会晾在一边。章太炎如梦方醒,及至宋教仁遇刺后,他更是追悔莫及,在《民立报》等报纸上发布宣言反袁,对袁世凯恨得直欲寝皮食骨。
当时的章疯子新婚不久,就到北京找袁世凯摊牌来了。他还对妻子汤国梨说:“当年无奈,出走日本,今天光复了,再避居国外,岂不为外人讪笑,我当入京面数袁世凯祸国之心!”他还做了一首七绝以壮行色:“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谁道江南徐骑省,不容卧榻有人鼾。”
章太炎到北京后,每次乘马车外出,就有宪兵登车夹侍。章太炎开始还感觉良好,但见这些宪兵终日寸步不离,才明白自己已被袁世凯派兵监视。恍悟后的章太炎不打二话,持杖照人劈头盖脸就是一阵乱打,卫兵们纷纷抱头鼠窜。章心情大好,说:“袁狗被我赶走了!”当然没有这么容易,宪兵被逐之后,换了便服,照样来监视他。
章太炎反袁的壮举,自然是要付出代价的。当然这代价是他自己找上门去,从袁世凯手里逼来的;正可谓是求仁得仁。终于,在京师军政执法处长陆建章的关照下,章太炎被软禁起来,为搪塞外界疑问,还找了一个“疯子病发违禁”的说法。从此,章太炎开始了在北京长达两年多的囚禁生活。
在教练处住了几天后,章太炎就被送到了北京的龙泉寺。那个负责押解的陆建章也很有意思,他亲自骑马在前开道以示恭敬。此人在北洋军中也算是位居要职,如此礼遇一名囚徒,实在令人不解。时人问之,则曰:他日太炎若能为我草一檄文,则我可少用十万兵马,安得不尊重?
后来,章又被迁至钱粮胡同一位医生家里,由那位医生负责照顾他的起居饮食。身遭软禁的章太炎还可以继续读书写作,亲友弟子前来探望也未遭阻止;所以章疯子开始还以为自己有行动的自由,打算从囚禁的地方逃走,托人买好了赴津的火车票。
共和党本部干事张伯烈、张大昕、吴宗慈等人前来送行,设宴邀他纵饮狂欢。为了拖延时间,有人倡议以“骂袁”为酒令,章太炎骂得兴起,结果酒喝多了,虽然骂得痛快,到车站却已赶不上车。章这才领悟到,那些共和党的人早都被袁世凯收买,故意前来拖延自己的时间。章太炎大为生气,四天后,就发生了到总统府门前踢场子那一幕。
说起来袁世凯对章疯子确实不薄。他曾经对陆建章定了关于囚章的八条规则,规定起居饮食用款不限,而且毁物骂人,听其自便。东西毁掉了,再买就是。章太炎在被囚期间,每月的费用是五百元(当时一个警察每月薪水四元左右,大学里最风光体面的教授,每月也不过四百元)。
尽管待遇优厚,但囚禁毕竟是囚禁,走又走不脱,住又住不安稳,章疯子不可能很痛快地就范,他变得愈来愈疯,在住所的门窗上、桌上遍写“袁贼”二字,以杖痛击之,称作“鞭尸”;又扒下树皮,写上“袁贼”字样,然后丢入火堆烧掉,整日以此为乐。在移居龙泉寺的翌日,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曾亲送锦缎被褥来章太炎居处,见其疯劲正发作,未敢面见,把被褥放在窗外便欲离去。章太炎得知后,便把被褥烧出许多黑洞,掷出户外。
在被软禁的日子里,章太炎的名士派头越做越足,闹出了不少传颂一时的笑话。他一口气雇了十几个厨子和仆人(其中不少是警察改扮的),并颁示条规:一、仆役对主人须称呼“大人”,对来宾亦须称呼“大人”或“老爷”,均不许以“先生”相称。二、逢阴历初一、十五,还要向他磕头,以贺朔望。如敢违例,轻则罚跪,重则罚钱。为了将这种规定落实到位,他甚至强迫这些仆人(警察密探)照条约跟他签字画押。
有人问他为何要立此家规?章太炎说:“我弄这个名堂,没别的缘故,只因‘大人’与‘老爷’都是前清的称谓,至于‘先生’,是我辈革命党人拼死获得的替代品。如今北京仍是帝制余孽盘踞的地方,岂配有‘先生’的称谓?这里仍是‘大人’、‘老爷’的世界,让他们叩头,不是合情合理吗?”
在龙泉寺幽禁了几个月后,章太炎又开始绝食。他先是寄了一袭旧衣给夫人汤国梨以示诀别,信中语气悲苦:
以吾憔悴,知君亦无生人之趣。幽居数日,隐忧少寐。吾生二十三岁而孤,愤疾东胡,绝意考试;故得精研学术,忝为人师。中间遭离乱,辛苦亦至矣。不死于清廷购捕之时,而死于民国告成之后,又何言哉!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言尽于斯,临颍悲愤。
待到汤国梨等来他的下一封信时,那告白就更是奄奄一息了,但疯老公的措词却让她忍不住破涕一笑:
汤夫人左右,槁饿半月,仅食四餐,而竟不能就毙,盖情丝未断,绝食亦无死法。
章太炎绝食,身体一天比一天羸弱,这不仅使袁世凯大伤脑筋,也让他的弟子们心焦,他们千方百计想使章太炎改变死志,立刻进食。最后还是马叙伦想出一计,他去探望章太炎,好友相见,相谈甚欢,及至日暮,马叙伦起身告辞,并说:“中午出来太急,没有吃饭,现已饥肠辘辘。”章太炎立即让厨子准备饭菜。马叙伦却道:“这万万不可,你正在绝食期间,我怎可在你面前据案大嚼?”
章太炎左右为难,终于答应与他一同进食,这一次的绝食也就到此为止。可见他虽然又疯又倔,但他的绝食似乎却并非真的以死抗争;无非是借此闹出点动静,制造一些不利于袁世凯的舆论。好在那个工于心计的大总统,也忌惮这个革命元老的言论能量,同时也知道有不少旁观者正在拭目以待,看自己会不会杀掉这位名满天下的“民国祢衡”;于是也就将计就计,让大家慢慢欣赏一下自己大过曹孟德的度量和胸襟。也正因如此,章太炎激烈癫狂的种种冒犯举动,才不至于有送命之虞。
但到最后,袁世凯几乎还是被激怒到了“非杀此人,不足以消吾心头之恨”的地步。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觉得自己称帝的种种条件都已具备,各界“名流”在他的授意下纷纷上书劝进。这时,有人想自告奋勇要去说服章疯子,使之回心转意,向袁大总统投诚。毕竟章疯子人望极高,他若肯撰文拥护帝制,局面自会大不一样。很快,袁世凯就收到了章太炎的回信:
某忆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犹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我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
如果说前面章疯子与袁世凯的死缠烂打,多少还有些撒泼恶搞的喜剧色彩,而在此时他表现出的勇气和倔劲,就着实教人刮目相看。当然事已至此,袁世凯依然没把章疯子怎么样,姿态摆得颇高,这位阴鸷枭雄的通权达变由此可见。
袁世凯死后,章太炎当然也自由了。经此一难,章太炎的声望大涨,成了反袁的英雄。待到孙中山等人掀起“护法运动”的风潮时,章太炎挟其三年幽囚的积怒,仗其大闹总统府的余威,也扛起了自己的一面大旗:他先是出任护法军政府的秘书长,后又请缨去联络西南的唐继尧,合纵连横,忙得一塌糊涂。
唐继尧出兵后,章太炎俨然一威武大帅,对几位跟班打骂无常,尽日向他们索要美酒白兰地和大炮台香烟,几位跟班苦不堪言。他还让人制了一面大旗,上书斗大的“大元帅府秘书长”几字,居然比唐继尧的大元帅旗还要高大许多,十分抢眼。一路上撒欢似的人欢马叫尽情驰骋,过足了乱世枭雄的瘾。唐继尧手下觉得看不过眼,但唐继尧也就一笑了之了。
章太炎满腹经纶,想听他课的人太多,每次上课,都会有五六个弟子陪同,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台下更是一派“旌旗招展,人头攒动”的盛景。章太炎国语不灵光,便由刘半农任翻译,写板书也有钱玄同代劳,就连倒茶水的,都是马幼渔这样的人物,这排场真是令人惊骇。老头每次开口先来一句:“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如果没有这后半句的自谦自抑,简直要狂到天上去了。当然,听过课的同学也都心悦诚服地承认,老头的学问也真不是吹的。
白话文运动中,作为文言文大家的章太炎曾与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有一场争论。章太炎一位近侍在侧的弟子叫陈存仁,他记叙下了这一场古文大师舌战白话文新秀的精彩场面:
章太炎:“但是,你们写的白话文,是根据什么言语做标准?”
刘半农:“白话文是以国语做标准,国语即是北京话。”
章太炎:“你知不知道北京话是什么话?”
刘半农:“是中国明清以来,京城里人所说的话。”
章太炎:“你说是明朝的话,有什么考据?”
刘半农:……
章太炎(笑吟吟地,用明朝的音韵背诵了几句文天祥的《正气歌》之后,缓缓道来):“现在的国语,严格来讲,有十分之几是满洲人的音韵,好多字音都不是汉人所有。”
…………
几轮交锋后,刘半农已经汗流浃背。
章太炎:“美洲新大陆是谁发现的?”
刘半农(讷讷地试探回答):“当然是哥伦布。”
章太炎:“最先踏到新大陆的人,是一个中国和尚,叫做‘法显’,想来你是闻所未闻的!你在北京有时间访问赛金花,去记叙她的胡言乱语,何不多看些文言文线装书,好好充实自己?”
刘半农(只有听教训的份了,准备开溜前想说几句体面话):“北方学术界,正在考据敦煌石窟及周口店‘北京人’,以及甲骨文、流沙垂简。”
章太炎(勃然大怒):“中国政府对你们不知花了多少钱,设立了无数研究所研究院,可是敦煌石室的发现是外国人斯坦因,他窃去几百箱的文物,多少年之后,法国的伯希和又盗去几百箱,直到他们在国外公布出来,你们才知道!你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你们知不知道近来又有一个瑞典人斯文赫定,在西北发现了许多文物,究竟你们这些科学家做了些什么工作?所谓的北京大学,只出了一个张竞生,写了一本《性史》,这难道就是你们提倡白话文以来的‘世界名著’”?
…………
我们据此就可知道,此老直到暮年,火气犹是半点未减,更是虎虎生威,丝毫未见落魄与落寞。
章疯子有一句诗自况:“笼中何所有?四顾吐长舌。”真是形象得很。他的精神世界总是在放纵着、冲荡着,在历史的深处绽放出一种豪情的气质。他敢作敢当,不计后果,一种饶有古风的价值观支配着他的整个一生。当然,他持危道而欲履险如夷,居然每一次都能身名俱泰,自然也要得益于民国时的开放风气。
“在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面现形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略高一点的人,富贵利禄的补剂,虽不能治他的神经病,那艰难困苦的毒剂,还是可以治得的。这总是脚跟不稳,不能成就什么气候。……”
那个时代的文化人的确都有些另类。无论如何,那种“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的慷慨士风,在文网密布的古文时代固然是红尘梦杳,在“文明日进”的现代读书人中,更是难见如此气象了。
(本文已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书《北京的红尘旧梦》)
欢迎光临 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http://daxuehewe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