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标题: 张舜辉:初学求书简目 ——附:《自学成才论》(1992) [打印本页]
作者: 狂人 时间: 2016-7-27 16:59
标题: 张舜辉:初学求书简目 ——附:《自学成才论》(1992)
余讲学陇上,兼授国立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两校课。为文、史两系讲《校雠学》及《国学概论》既毕,诸生好学者请问今后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因略举必读之书及下手工夫所宜讲求之事,相与勖励。但取浅易可行,俾能循序渐进。乃述所语成《初学求书简目》以授之。诸生皆已肄业大学,而以《初学》标目,非轻慢之也,实以远大期待之也。诸生虽已入上庠,习专业,然语乎学问之大,固犹初学耳。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姑以初学自处,则虚中能受,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其必厎于大成无疑也。志学之士,其勉乎哉!
一九四七年十月六日舜徽记
目录:
〇 识字
--字形
--字音
--字义
〇 读文
一、经传
附:研究经传必须涉览之书
--音读训诂
--经解
--源流得失
二、史籍
附:研究史学必须涉览之书
--史评
--史考
--综合论述
--新编通史
三、百家言
--汉魏六朝诸子
--近人通论之书
四、诗文集
--总集专集
--诗文评
五、综合论述
--笔记
--书目
--辨伪之书
--新出概论
初学求书简目
举列书目,不尚繁多。但取其切要而初学可通者,略示入门之蹊径而已。书之易得者,不复注明版本。读书以识字为先,学文以多读为本。必于二者深造有得,而后可以理解群书。故晓示门径,以斯二者居首。
识字
下笔为文,可用今字今义,阅读书籍,必识古字古义。士而有志习本国文史,则日接于目者,皆古书也。苟不识其文字,何由通其语意?故读书必以识字为先。古人称文字学为“小学”,意即在此,谓幼童入学,首在识字也。文字有形、有音、有义,分之则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合之则可统于一。初学从事于此,可阅读以下诸书:
《文字蒙求》四卷,清王筠撰,石印本
此书从《说文解字》中纂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形声字中,仅收四种),凡二千四十四文。原以启发童蒙,实则已成为读《说文》者先路之导。王氏于每文之下,释以浅语。初学得此,可引起识字之兴趣。
《说文解字》十五卷,汉许慎撰,商务印书馆摹印大徐本
阅《文字蒙求》后,可依其义例,取大徐本《说文》细读一过,分类辑录,使九千余文形、声、义了然于心。形声字为数太多,可以声为纲,将同从一声之字,比叙并列,可悟声中寓义之旨。
《说文解字注》三十卷,清段玉裁注,崇文书局本,石印本
将《说文》分类抄录一过以后再看此书,比较易懂。段注精到处,全在发凡起例;其武断改字处,多不可从。
《说文释例》二十卷,清王筠撰,原刻本,世界书局石印本
此书为王氏精心之作,融会贯通,自抒所得,多精到语。王氏又有《说文句读》三十卷,乃删取段氏《注》、桂氏《义证》而成,成书在《释例》之后,不及《释例》之精。
《说文古籀补》十四卷,《附录》一卷,清末吴大澄撰,光绪十年写刻本,点石斋石印小本
《字说》一卷,吴大澄撰,写刻本,翻刻本
吴氏以前,固有取铜器刻辞中之单字以上证《说文》者,然着为专书以补许书者之遗,则自吴氏始。其《字说》乃专据金文以考证古文字,篇幅虽简,精义颇多,足以启悟初学。《古籀补》有丁佛言、强运开补辑之书,兹不一一举例。
《契文举例》二卷,清末孙诒让撰,蟫隐庐石印本
《名原》二卷,孙诒让撰,光绪三十一年刊本,千顷堂书局翻印本
孙氏于金文、甲文均有研究。《契文举例》一书,为我国学者有甲骨文字专著之始。又曾摭拾铜器遗文与甲骨刻辞证说古文字之形体,述为《名原》,乃我国学者用甲文考证古代文字之始。金文、甲文之学,今已蔚为大国。自罗振玉、王国维以下,作者日多,述造益富,考证之功,后来居上。其书既丰,不可遍举。今但称列吴、孙二家,既以明先贤提倡之功不可没,复由篇卷短简,可为守约之助耳。初学循兹阶梯,进而求诸后起之书,必深入而不欲出矣。研绎金文、甲文之后,始知字形之学,不可专据《说文》,廓然有以自广也。然初学必须精熟《说文》,而后有分析远古文字结构之识力。所以研究金文、甲文,必在精读《说文》之后,方能有下手处。为学贵能循序渐进,不可躐等,初学尤宜从基本上用功,切戒浅尝浮慕,虚鹜高远。
以上字形
《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重修,商务印书馆印本
是书为古今音总汇,学者所宜详究。隋陆法言《切韵》即在其中,但由于后人增加字多,不易区辨耳。《说文》每篆末所用反切,乃徐铉据孙愐《唐韵》补入,与《切韵》《广韵》均有不同。
《音学辨微》一卷,《四声切韵表》一卷,清江永撰,四川刻本
江氏音学湛深,而尤精于审声。此二者着墨不多,实为初学阶梯。必由此入门,方能于审声辨音,有所解悟。
《切韵考》六卷,《外篇》三卷,清陈沣撰,四川刻本
陈氏研究《广韵》,至为精邃。尝据反切上字四百五十二字彼此系联,共得四十声类,在声韵学上贡献极大。《切韵考》卷六及《外篇》卷三,通论古今音韵源流得失,自抒心得,多精到语。
《说音》一卷,近人江谦撰,中华书局印本
江氏重视双声之为用,此书发明极多,晓示学者循声求义之法,最为切要。尝谓“解形、声、义,通声为本”,确为不易之论。
研究字音之学,以审声为亟。至于考证古韵部居,又在其后。考明古韵,宋明学者已开其端,至清乃臻极盛。自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下逮近代章炳麟、黄侃,皆号名家。分部虽有不同,要归于古疏今密。诸家著述俱在,卷帙浩繁,非初学所能卒读,如不得已,可取清代夏炘《古韵表集说》(北京大学出版部有排印本)一观,再参以近人音论之书,便可知其梗概。近人专论音学著述,兹亦称列数种如下:
《古双声说》《娘日二纽归泥说》,章炳麟撰,载《国故论衡》卷上
《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黄侃撰,载《 黄季刚先生遗着专号》
《文字学音篇》,钱玄同撰,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中国声韵学通论》,林尹撰,中华书局印本
黄、钱并为章氏弟子,又以声韵学施教于各大学有年,影响最大。林为后起,兼问学于黄、钱,于声韵讲求亦精。其书条理清晰,最便初学。
以上字音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同治四年重刊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尔雅》一书虽列入十三经,其实乃汉初学者裒集经师傅注而成,为训诂之渊薮。清干嘉时,邵晋涵撰《尔雅正义》,在郝疏前,其书甚精,可与郝《疏》并行。近世陈玉澍有《尔雅释例》五卷(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排印本),可以参考。
《小尔雅训纂》五卷,《附考》一卷,清宋翔凤撰,广州刻本
《小尔雅》补《尔雅》之所未备,续加裒集,为十三篇。清儒理董是书,尚有胡承珙之《义证》、王煦之《疏》、葛其仁之《疏证》。葛书最下,宋书较翔实。
《方言笺疏》十三卷,清钱绎撰,广雅书局刻本
扬雄《方言》亦训诂之宗。钱氏疏证是书,由声转以明故训,在《方言》注说中为善本。
《释名疏证补》八卷,清末王先谦撰,湖南思贤讲舍刻本
刘熙《释名》专主声训,以声音之理,解说万物得名之由,语多精谛。王氏以毕沅《疏证》为底本,用集解体例,汇萃众说,并附己见,撰为是书,亦甚翔实。
《广雅疏证》十卷,《博雅音》一卷,清王念孙撰,淮南书局本
魏张揖续裒传注,欲以广《尔雅》之所未及,故名《广雅》。王氏疏证是书,至为精博。用古声通转之理贯穿故训,舍其自定古韵二十一部之说,绝口不谈,而惟以双声说字。所以启示治训诂学之途径,最为明切。隋代避炀帝讳,改《广雅》为《博雅》,曹宪作《博雅音》,王氏校定其书,附刊己作后。
《释大》八篇,王念孙撰,高邮王氏遗书本,渭南严氏单刻本
王氏以双声之理贯穿故训,而训诂之学大明。又曾以守温字母为纲,类辑同义之字而系联之。初取凡字之有大义者依所隶字母加以汇释,撰成《释大》。今可见者,仅存牙、喉八母字八篇。上虞罗氏得其稿本,即刊入《高邮王氏遗书》以广其传。此虽为未完之书,而条例具在,学者可由此领悟双声之为用,至大至广,乃证明字义之康庄大道也。
以上字义
读文
文与学本不可离。清儒焦循尝谓“文非学无本,学非文不宣”,此真千古名言!尝见读书甚多,人皆称之为书簏者,而不能下笔为文,偶书笺启,亦辞句艰涩,至有文理不通者,众莫不讥讪之,而其人亦自引为终身憾事。此由少时读文不多,无所取则,故吐辞不能自达其意也。昔人言文章之事,不外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字。后四字尚可由讲求得之;至于前四字,非可以语言形容,虽在父兄,不能移其子弟,全赖诵习前人文辞,优柔厌饫,以取揣摩之益。昔扬雄以善赋名,或问何以臻此,雄答以熟读千首赋,则自能之矣。可知为文之功,贵在多读。初学诵习古人文辞,宜自近代始。由明清至唐宋,然后及乎汉魏六朝,以上溯周秦。庶乎由浅入深,自近及远,有自得之乐。大抵唐宋以来文辞,明白宣畅,无不达之情,无难解之句。初学读之,自可舒展其气,以发为辞能达意之文。古今选辑古文者甚多,初学可采用下列诸家选本: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清姚鼐选编,木刻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续古文辞类纂》三十四卷,清末王先谦选编,商务本
姚氏纂古文辞,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选录自周末至清初之文凡七百余篇,但有圈点,不加评定。王氏沿其体例,补选清代三十九家之文,编为《续编》。初学诵习古人文辞,可由此溯流而上。
《经史百家杂抄》二十六卷,《简编》二卷,清曾国藩选,商务本
曾氏分古文辞为十一类,与姚氏分类有分合异同,而以著述、告语、记载三门统之。选录文辞,博及经史。篇幅较姚选为富,而卷数转少,一卷之中,所包者多耳。曾氏又别选其中精要之文四十八篇,以备朝夕吟诵,名为《经史百家简编》,乃守约之本也。
姚、曾两家选本,皆不评点文法,俾读者能自知其工妙。此是大家路数,与村塾所用选本如《古文观止》《古文析义》《古文笔法百篇》之类以推敲字句相尚者,迥然不同。二者相较,直有雅俗之分,学者宜知其高下也。姚、曾二家选本诵习之外,可进求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梁代萧统《文选》读之,以略窥古今文辞之变。初学但求能为明白宣畅、辞能达意之文,不必规仿词藻华丽、不切实用之文。然于古今文章流别、得失高下,不可不知。
右列识字、读文二端,乃有志读书者之基本功。必辨识古字,而后能开卷读书;必文笔条达,而后能自抒所得。加以多诵明畅之文,使思路清楚,亦有助于理解古籍,故读文之事,尤不可缓。二端举矣,乃进而阅读经、史、子、集四部之书,循序渐进,必日起有功也。应读之书,类列于后:
一、经传
昔人综举六艺,有所谓“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诸名目。今日读书,不必为其所限。有列在十三经而不必即读者,如《仪礼》《公羊传》《榖梁传》是也;有未入十三经而不可不读者,如《国语》《逸周书》《大戴礼记》是也。必破此旧界,而后能推廓治学范围。经传中最重要者,则有:
《诗》三百篇
此是两周诗歌选集,实存三百五篇。可从其中考见政治得失、民间疾苦,不徒为文学之宗而已。汉人注释,有毛《传》郑《笺》;宋人注解,以朱熹《诗集传》为善。
《尚书》二十八篇
今通行本《尚书》有五十八篇,其中惟二十八篇比较真实可信,余皆后出伪品,清代学者考论明晰,已成定论。清末吴汝纶有二十八篇写定本,可以采用。诵习时可取《史记•五帝本纪》《夏》《殷》《周本纪》对校读之。近代姚永朴有《尚书谊略》,今人杨筠如有《尚书核诂》均可参考。
《逸周书》五十九篇,并序为六十篇
本称《周书》,“逸”字后人所加也。旧有七十一篇,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班氏自注云“周史记”。颜《注》引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其中如《克殷》《世俘》诸篇,足以补正《尚书》。清儒研究此书者甚多,以朱右曾《周书集训校释》为善。有崇文书局刻本,又最易得。
《左传》三十卷
此据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之卷数,指原书也。后世为之注或疏者多定为六十卷,由注说增丰耳。《春秋》是鲁史旧名,记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史事,文辞简略,全赖《左传》详述史实,补充其内容。行文亦条达畅利,在叙记文字中勘称上乘。初学可以杜《注》为读本,兼看孔《疏》,自能理解其义。
《国语》二十一卷
此书与《左传》相表里,多载春秋列国言论,国别为书,故名《国语》。记载断限,与《左传》同止于智伯之亡。昔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外传》,明其可以并行也。三国时韦昭为此书作解,近人吴曾祺撰《国语韦解补正》,可采用。
《礼记》四十九篇
此即唐人所修《五经正义》中之《礼记》也。古人称解礼之文为记。《汉志•六艺略•礼类》著录《记》百三十一篇,班氏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汉世传《礼记》者,有戴德及其侄圣,各有选辑之本。此四十九篇即圣所传,故又称《小戴礼记》。其中除解礼之外,多论列伦理政治之篇章,《大学》《中庸》即其中之二篇。唐初列《礼记》入五经,所以重之也。汉有郑玄《注》,唐有孔颖达《疏》,最为翔实。清代朱彬《礼记训纂》,简约可用。
《大戴礼记》三十九篇
此汉人戴德所传,原有八十五篇,亡佚过半,今存者止此数。其中保存远古遗文不少,《夏小正》其一也。《曾子》十篇,亦甚精醇。《本命》《易本命》诸篇,更涉及天地造化之理。其它有关伦理政治之论文,价值不在《小戴礼记》下。北周卢辩曾为此书作注,然甚简略。清代孔广森所撰《补注》、王聘珍所撰《解诂》,均胜旧注。
《论语》二十篇
此乃孔门弟子所记孔子之言行录,所载以问答之语为多,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殁,弟子各出所录,删除复重,纂为是编,实后人研究孔子思想之重要依据。至其所言立身行己之道,有历久远而不可易者,犹可学于古训以为今用也。通常所用注本,为朱熹《集注》,可参看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
《孟子》七篇
此亦门人弟子所记,为研究孟子思想之唯一依据。文章亦恣肆奔放,无不达之情。叙事之文,以《左传》为美;说理之文,以《孟子》为高。初学熟诵其文,亦大有裨于属辞也。惟其中言心、言性之语,多为宋明理学家所传会,清儒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及《原善》以正之,学者可究心焉。注本除朱熹《集注》外,宜参看清代焦循《孟子正义》。
《周易》十二篇
经文原止上下二篇。益以《彖》《象》《系辞》,各分上下,再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四篇,故共十二篇,实《汉志》旧题也。此乃我国古代阐明事物变化原理之书,其道周普,无所不包,故称《周易》,亦简称《易》。“易”是“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周易正义》已详言之。初学虽苦其辞奥衍难究,然不可不诵习其书,但可置于诵习其它经传之后,以求易于理解、能通其意也。注本可用程颐《易传》。
《周礼》六篇
此书原名《周官》,是战国时人裒集列邦设官分职制度,编为一部有系统之官制汇编。由于取材非一地,故彼此多抵牾。一部官制汇编而名为《周礼》,周乃周普、周备之意,礼谓制度也。昔人以周代礼制目之,故尊之者谓为周公致太平之迹,黜之者目为刘歆伪造之书,互相攻诋,争论不休,而其实皆非也。必明乎斯旨,而后能知《周礼》一书之实质与作用。其中保存古器物、古文字尚多,可资参考,学者所宜籀绎。清末孙诒让所为《周礼正义》甚精博,远胜旧疏。
附:研究经传必须涉览之书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四部丛刊本
《经籍纂诂》,清阮元主编,世界书局缩印本
以上音读训诂
《十三经注疏》,阮元刻本,附校勘记,石印本,世界书局缩印本
《清经解》,阮氏辑刻
《清经解续编》,王先谦辑刻,石印本
以上经解
此类书卷帙浩繁,初学不必求木刻大本,但得石印小本即可。无力购取者,可从图书馆借阅。
《经学通论》《经学历史》,清末皮锡瑞撰,商务印书馆本
《经学通诰》,清末叶德辉撰,湖南教育会排印本
《经学教科书》,近人刘师培撰,刘申叔先生遗书本
《经学略说》,近人章炳麟撰,章氏国学讲习会印本
以上源流得失
二、史籍
史主记事,古今治乱与衰、典章制度、人物高下、政教得失悉在焉。士必读史,而后能增益学识,开拓心胸,非特“多识前言往行”而已。宋代言道学者,谓读史使人心粗,非也。史籍浩繁,初学可取其常见而必读者览之,自可益人意智。其它开创体例之书,亦当知其内容,便于寻检事目。兹并举其要者如次:
《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书》一百卷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范氏原书九十卷,益以《后汉书》八志三十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
此四史皆须通读,《史记》《汉书》中保存论政论学之文及辞赋甚多,在我国未出现文集以前,此无异于文辞总集。且马、班皆以文学名世,读其书可学其文。《汉书》十志,尤为精要,学者所宜详究。《后汉书》《三国志》行文亦甚雅洁,诵习既久,自有益于修辞用字之功也。初学且耐心精读四史,所得必多。至于通观全史,又在其后。四史刻本甚多,易于觅取。凡易得之书,例不注明版本,下皆仿此。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此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贯穿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删繁存简,勒为一编。草创之始,虽有刘恕、刘攽、范祖禹分任纂辑史料,裒为长编;而删订润色,悉由司马光一人总其成。例如南北朝史实,纷乱难理,司马光笔削之后,条理分明;唐纪长编原为六百卷,司马光删定为八十卷。此非有大识力、大魄毅,而能运之以大手笔,绝不能办此。宜其编成之书,为当时及后人所叹服也。初学于此书,必须通读。胡三省《注》甚精博,亦须细心究览。如欲考知五代以后史事,可览毕沅《续资治通鉴》及陈鹤《明纪》。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宋末马端临依仿唐杜佑《通典》体例,推广其门类,补充其内容,纂成详考典章制度之专书,分为二十四门。如欲探寻典制沿革,一检即得。此与专详治乱与衰之《资治通鉴》可以相辅而行。清代续修之《续文献通考》及《清朝文献通考》,可以检寻宋以下各朝典制。
《通监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南宋袁枢,以每事为起讫,将《资治通鉴》改编为二百三十九事,每事自具首尾,便于寻览,学者称便。此例一开,遂为史籍辟一新径,纪传、编年之外,又有纪事本末体矣。效其体而从事纂述者,明陈邦瞻有《宋史、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有《明史纪事本末》,黄鸿寿有《清史纪事本末》,高士奇有《左传纪事本末》,李铭汉有《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其书甚多,虽不能遍览,然当知其体例,以便检寻史事。
《唐会要》一百卷
《五代会要》三十卷
会要是专详一代典章制度之书,宋初王溥作《唐、五代会要》,实创此体。以其断代为书,于一代典制稽考独详,自可补正史及《通典》《通考》之缺漏而检寻为便。沿其体而纂述者,南宋徐天麟有《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清代孙楷有《秦会要》,杨晨有《三国会要》,龙文彬有《明会要》。至于官修之书,则称会典,明清以来始盛,其例实导源于《大唐六典》,与会要复异,史料价值不大。
《华阳国志》十二卷
此乃我国古代之地方志也。东晋常璩记述自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有关今汉中、四川及云、贵等地风土人物,撰为是书,创后世地方志之体例。古代方志保存至今者,以此书为最早而最完好。其中所载史实,有时可补正史之缺。例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南征之事甚简略,仅寥寥二十字,而此书《南中志》乃有数百字之详细记录。可知地方志之为用至弘,必加重视。揭斯一例,可概其余。《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皆有此书。
《高僧传》十四卷
此乃我国古代佛教传记也。南朝梁释慧皎纂集汉魏六朝名僧行事,分为十门,述为类传。自后汉至唐初,共正传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唐释道宣效其体撰《续高僧传》,宋释赞宁撰《宋高僧传》,明代沙门如惺撰《明高僧传》。此种传记,为研究宗教源流者必须参考。
《畴人传》四十六卷
此即我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也。清代阮元编述是书,而尤致详于天文算法之发明。其后罗士琳有《续编》,诸可宝有《三编》,华世芳有《近代畴人著述记》,商务印书馆印本均附刊在后,甚便检寻。
《四朝学案》
此即宋元以来学术史也。世界书局合印黄宗义之《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江藩之《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唐监之《清朝学案小识》以成此书。初学欲知四朝学术流别,自可涉览。
《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近代梁启超着此二书,实为清代学术之总结。清代学术,成就巨大,唐鉴所撰《学案小识》,徐世昌所编《清儒学案》,皆不足以明一代学术之盛。梁氏于清代学术流别剖析最详,可从其中取得治学途径与方法。
附:研究史学必须涉览之书
《史通》,唐刘知几撰,世界书局印本
《通志总序》,宋郑樵撰,在通志卷首或坊刻三通序中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世界书局与《史通》合印成册
此三书为史评要籍。于古代史书义例源流,剖析既明,且又各抒己见,读之可增广识力,初学必须详究。
以上史评
《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撰,世界书局印本
《廿二山考异》,清钱大昕撰,潜研堂刻本,丛书集成本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广雅书局本,丛书集成本
清代学者校理全史,以此三家用力最勤。钱、王主于考证,赵则综合论事,各有所长,可取有关部分参考之。
以上史考
《中国历史研究法》,又《补编》,梁启超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史学略说》,章炳麟撰,章氏国学讲习会印本
《国史要义》,柳诒征撰,中华书局印本
《中国史学概论》,朱希祖撰,辅仁大学印本
近人综论史籍义例、源流及读法之书,以此数种为最适用,初学宜涉览及之。
以上综合论述
《中国史》,共四篇,王桐龄编述,北平文化学社排印,精装本,四厚册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编述,商务印书馆印,精装本,二厚册
《中国通史》,吕思勉编述,开明书店印本,上下册
《中国通史要略》,缪凤林编述,商务印书馆印本,三册
今人所编通史,以此四家为善,纲举目张,条理分明,一变旧史之体式,成为有系统之书,初学涉览及之,可悟史籍新编之法。大抵治史不宜局限几部旧籍,自必参考新着,昔贤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学者宜识此意。
《中国文化史》,柳诒征编述,南京钟山书局印本,上下册
《中国文化史》,陈登原编述,世界书局印本,上下册
今人编文化史,以此二家为善。作者涉览既广,故取材甚丰。
以上新编通史
三、百家言
诸子之书,以立言为宗。论道论政,语多精诣。初学之士,所宜旁通博涉以自广也。今但取其切要而常见者举例如左:
《管子》、《商君书》、《老子》、《庄子》、《墨子》、《晏子》、《孙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以上周秦诸子
《淮南子》、《盐铁论》、《法言》、《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抱朴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
以上汉魏六朝诸子
初学读书,不必讲求版本。能得清人精校精刻本固善,否则即以世界书局所印《诸子集成》为读本亦可。得一书而诸子之书俱在,无有便于此书。且其书所收入者,多属清人注本,又遍加句读,较木刻本之无句读者为佳。右列诸书,惟徐干《中论》不在其中,《汉魏丛书》《四部丛刊》皆有之。
《读子巵言》,近人江瑔撰,商务印书馆印本;《诸子通考》,近人孙德谦撰,江苏存古学堂印本;《诸子考略》,近人姚永朴撰,正谊书局印本;《诸子学述》,近人罗焌撰,商务印书馆印本。
此皆通论诸子之书,有论说,有考证,初学涉览及之,可以诸子源流得失、学说宗旨,憭然于心,而后有以辨其高下真伪。再取今人所编哲学史、思想史之类观之,庶乎于百家之言,有以窥其旨要也。
以上近人通论之书
四、诗文集
我国至六朝时,虽已有自编文集之例,然今可得见之唐以前自编文集不多。至于汉魏人集,则皆后人从他书裒集编成者也。唐宋以来,由于雕板印刷之术盛行,文字传布之法乃广,于是诗文集遂日盛一日,不可胜读。今惟择取其重要者,略加标举。其无专集者,以总集补之。
《楚辞》
此乃西汉末年刘向裒集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及己作而编成之总集。《楚辞》一名,亦向所定。屈原赋仅其中之一部分,凡《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天问》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夫》各一篇,共二十五篇。初学切不可将《楚辞》与屈原赋并为一谈。尝见引书者称“屈原《楚辞》”,误矣。《楚辞》中屈、宋作宜熟读,注本可采用朱熹《楚辞集注》。
《文选》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选录远自先秦、下逮梁普通七年,凡一百数十家诗歌、辞赋、论、赞、笺、启、碑、志、哀、诔,以及其它杂文,都为一集,世称《昭明文选》,实为唐以前文学精品之总集。唐人李善为之作注,极精博。今人高步瀛撰《文选李注义疏》,甚详赡。
《弘明集》、《广弘明集》
梁释僧佑裒辑自东汉迄梁佛学论文为《弘明集》十四卷,唐释道宣续辑自六朝至唐佛学论文为《广弘明集》三十卷,可据以考明禅学源流。其中保存唐以前遗文不少,如牟融《理惑论》,即在《弘明集》卷一;阮孝绪《七录序》,即在《广弘明集》卷三。其它有用之文尚多,初不限于论佛也。二书均已收入《四部丛刊》。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代严可均裒集自选古以至于隋三千四百九十七人之文成此总集,凡唐以前文辞悉在其中。全书七百四十六卷,私人无力购取者,可从图书馆借观,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近人丁福保裒集唐以前诗以成斯编。全书分十一集,五十四卷。探索唐以前诗者,不俟旁求。其中不少诗篇,可取以证说史实。医学书局排印本,可用。
《乐府诗集》
宋代郭茂倩裒集古代民歌散谣以成斯编,可供研绎。全集凡一百卷,明梅鼎祚编《古乐苑》五十二卷,又补其遗。
《杜工部集》、《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
杜甫、元稹、白居易之诗,可以考史,与其它吟咏风月者不同。唐宋以来专集太多,兹特举其最重要者数家以示例。
《韩昌黎集》、《柳河东集》
韩愈、柳宗元同为唐代文章高手,又同时而友善,因并称“韩柳”,唐以下究心古文辞者悉尊重之。
《欧阳文忠集》、《临川集》、《东坡七集》
欧阳修乃北宋文坛领袖。学问门路既广,诗词散文,成就亦大。王安石一代伟人,于政治改革,卓有高识,坐言而可起行,诗文并美,词以峭拔见长。苏轼多才多艺,兼擅众长,文既汪洋恣肆,诗词尤工。
《陆放翁全集》、《稼轩词》
陆游、辛弃疾乃南宋时爱国思想最浓厚之文学家。陆氏所作诗歌近万首,词亦婉丽飘逸,自具一格。辛词慷慨激昂,尤足以兴起人。
“诗不必人人皆作”,此顾炎武名言也。填词格律尤严,非初学所易为,皆不如写好散文之重要。初学但知欣赏诗词即可,不必轻动笔也。扬雄以善词赋名于西汉之末,晚而自悔少作,目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亦自谓“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所规甚远,皆足取法。
至于有志在学问上用功,则不可不读清人文集。其目甚繁,今则未及举例,可参看《书目答问》逐类求之。
以上总集专集
《文心雕龙》、《诗品》
此为梁代评文、评诗两部专著。刘勰《文心雕龙》分上下编,各二十五篇,篇又各系以赞。于文辞渊源流别,得失高下,剖析至明。锺嵘《诗品》分上中下三卷,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家之五言诗,分别等地,显其优劣,区为上中下三品而类列之。此二书在古代文坛为创体,学者不可不观。
以上诗文评
五、综合论述
经、史、子、集四部必读之书,已略举于上矣,尚有综合四者加以论述之书,如笔记、辨伪、书目、通论之属是也。其所论述,既遍及四部,自当别为一类以区处之。兹亦分别举列其中重要之书如次:
《梦溪笔谈》,宋沈括撰,《四部丛刊续编》本
《容斋五笔》,宋洪迈撰,《四部丛刊续编》本,又通行本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四部丛刊续编》本,又通行本
《丹铅录》,明杨慎撰,通行本
《笔乘》,明焦竑撰,《粤雅堂丛书》本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撰,广雅书局本
《五杂俎》,明谢肇淛撰,襟霞阁本
《广阳杂记》,清初刘廷献撰,《丛书集成》本
《日知录》,清初顾炎武撰,通行本
《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撰,通行本
《癸巳类稿》《癸巳存稿》,清俞正燮撰,通行本
《陔余丛考》,清赵翼撰,通行本
欢迎光临 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http://daxuehewe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