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我在上海呆了快四年了。讲真,我对这城有偏见。本人历史专业出身,又在四大古都分别呆过多年,到上海后,很快给它贴了标签——有钱,没文化。
说上海没文化,这无疑是要招人嫌的,仿佛我没拿复旦、交大、社科院、上海古籍各大门派当回事儿。不过,研究单位多阳春白雪,和市民生活不搭界,我也就论个大概,莫较真。另外,一个城有没有文化,与个别人、个别单位也没多大关系,主要还得看历史的作用。即便上海现在有诸多名派名流,若冠以“历史文化名城”,还是欠些火侯。
今天的上海,与历史的上海又是两回事。我走过松江、嘉定,想想钱大昕、王鸣盛这些大腕,我绝不说这地儿没文化。而在黄浦江边,看那银行林立,只想到当年的租界,绝无任何繁华的感受。这么沒文化的城,尤其你一想到他还很有钱,心中就泛起一股吃不到葡萄的酸楚。
没文化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面目可憎言语粗鄙,有火就撒气,不爽就揍人,这是穷乡人;另一种是西装革履言语得体,能背后阴你就不当面撕逼,能用钱搞定就不动手打人,这是上海人。故穷乡多出土匪,而上海盛产流氓。郭德纲曾说“隔着西装都能闻出人渣的味儿”,恐怕是近些年来,我所听到的最毒辣的评价了。
话说到这儿,就显得偏见过深而且刻薄了。事实上,说上海没文化的人,既不懂文化,也不懂上海。他们多数人,看到的只是上海的高楼高架、接触的的是漂泊在上海的外乡人。真真要了解上海,我个人的感受还是需要了解——上海话、上海人。准确的讲,是老上海话、老上海人。
我第一次说上海有文化,是从一首歌开始的。这首歌一点不大气,却打破了我曾经对上海生硬的看法。
为你打开一扇窗
请你看一看
请你望一望
那被人遗忘的角落里
忏悔的泪水盈满眶
昨夜情 今朝思
千古恨痛断肠
走出迷津回首望
明媚春光映小窗
我去年第一次听到这个歌曲,是极熟悉的一位阿姨教我唱的,她是地道的老上海,最熟悉的是普通上海人的日子。从她开始唱这首歌起,我才感觉上海是有人情味的城,而这个歌的唱法属于沪剧,是极有特色的本地曲子。而这些,是土生土长的文化,虽不大气,但足够动人了。每每听到“那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角落”的上海话发音,让我心旷神怡。
我顺着这首歌知道了1986年的当年有名的电视剧《逃犯》,知道了上海的孙徐春、茅善玉,知道了上海沪剧团,当我发现这个曲种的历史并不比京剧短的时候,我再不好意思说此地没文化了。那一刻,我才发现,我之前所谓的文化太过狭隘,以为只有厚重高大深刻的才是文化,真心是个误解。
听惯了阳春白雪的人,就看不起街头小调。读惯了高头讲章的人,就看不起小说演义。这些,都是毛病。我可是忘记了,最深沉的文化,多传唱在街头巷尾中。所以我说,上海除了面条难吃(參《北方的面》),还是蛮灵的。
欢迎光临 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http://daxuehewe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