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标题:
沈寨鄉地名簡介
[打印本页]
作者:
狂人
时间:
2021-9-1 09:58
标题:
沈寨鄉地名簡介
<一>,沈寨村民委员会
http://qw019.blog.163.com
[沈寨]:文字记载资料:复兴店;城西北三十里。[摘自清乾隆二十四年《遂平县志》卷二。]沈寨:476户,2710人。《遂平县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
属遂平县沈寨乡,距城关镇西北直线十六公里,421户,2178人,皆汉族。据传,明朝时,此处是一片无人的荒地,山西省洪洞县一姓申的最早迁此落户,取名申店。由于当时兵荒马乱,土匪骚扰,为避兵防匪,筑起寨墙,改名为申寨。随着岁月的推移,在此安家的人愈来愈多。房舍沿大街两旁向东西伸展。东起二郎庙(现乡粮所东)西至砖壮头盖(现乡林场,农民技术学校),呈条带状,足有四里长。因为大街为西南至东北走向,所以申寨又被人称斜店街,到明末……
——4——
刘扁(刘洪启)的队伍攻进寨里,一把火将这里烧成了焦土。过了些时候,有些外逃的人又陆续返回,落户的人逐日增多,慢慢又形成了村庄。因在毁灭后的村庄原址上,又重建的村庄,所以取名复兴店。到了清道光二十余年,原来的寨墙经风吹雨蚀,残塌得所剩无几,居民们又大兴土木,复修了寨墙和四门,取名复兴寨,若干年后,小沈庄有个姓沈的,依仗自己的权势,当上了“复兴寨”的寨长,取缔了“复兴寨”这个名字,以他自己的姓氏,给该居民点取名为“沈寨”,沿用至今。
沈寨东西长1370米,南北宽654米,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为东西较长的矩形聚落。寨内有十二个坑塘,南北部各六个,且都为东西排列,常年存水。内护寨河故道仍存,东、北、西三面终年有水,南面较窄无水。四周已由原来的寨外荒地发展成了今天的居民住宅。主街东西向,为五米宽的石子路面。房舍分部不整齐,有瓦房882座,2646间。草房92座,276间,均为起脊坡面式建筑。沈寨乡政府驻东北角,供销社门市部、银行营业所、文具店在街北面,沈寨中心小学、农机站、兽医站、信用社、乡办农修厂、水管所、影剧院、油库、照相馆等。乡政府门前是公共汽车停车站,每天由县城发往小寨及神沟庙的班车往返路经此地八次。公路面从沈寨至县城为柏油路,其余全是石子路。
以农为主,主产为小麦、大豆、玉米。经济作物有芝麻、油菜、烟
——5——
叶,棉花等。
沈寨集市。从清道光年间起[复兴寨复修后第二年],开始农历双日有集,公元一九五一年改为农历单日有集。一九八六年四月一日至五日,举办了第一次物资交流大会。
地理座标为北纬33度14分,东经113度52分。
http://qw019.blog.163.com
(二)神沟庙村民委员会
[神沟庙]:(注:“/”代表看不清楚的字。)
(一),神沟:在西北三十五里,/ / / / 庙遗址。俗号神沟庙。
(摘自清顺治十六年《遂平县志》卷六,第三十六页)
(二),神沟: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岳庙遗址。
(摘自清康熙年间《古今图书集成》468卷)
(三),神沟:在遂平县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岳庙基。
(摘自清嘉庆元年《汝宁府志》卷三)
(四),神沟:在遂平县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岳庙基。
(摘自清道光元年《河南通志》卷七)
(五),古仝镇:……古仝店为遂邑集镇……
(摘自清嘉庆十一年十月碑文《古仝镇》)
(六),遂邑县西北隅距城三十五里旧有一重镇,巍然廓然。即神沟庙寨是也。不愧为南北要冲,吴房北屏,亦一方交易之市也。
(摘自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碑文《功德流芳》)
神沟庙属遂平县沈寨乡,座城关镇西北直线距离十八公里,地理
——6——
座标为北纬33度16分,东经113度53分。呈椭圆形,双护村河环绕,东高西低,高差六米。东西街长814米,南北宽528米,占地面积0。42平方公里。东西街长660米,宽7米;南北街长297米,宽7米。两街在学校门口相交,呈“丁”字形。村西头有一水塘,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与一南北流向的小河相通。村南粮所门前是遂平城发往神沟庙的公共汔车的终点站,每天班车上下各一次,村内房舍布局不整齐,372座房屋均为起脊坡面式建筑,南北街两旁分布着供销社门市部,食品经营处、工商所、交易所、烟仓和兽医站。东西街两旁除居民住宅外,还有村民委员会、信用社、露天影剧院、诊所及个体经营的小烟酒店,粮油加工点数个。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271户,1459人,均汉族。
神沟庙为遂平县西北部主要的农贸市场。以牲畜及猪羊贸易较为盛名。素日牛驴骡马每日上市数百头,成交30多头,交易额12000余元。猪羊贸易自古就有名气,而今更为繁盛。农历双日是集,上市70至80余头,成交大半,交易额达千元以上。
这里古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有会,郑州、平顶山、漯河、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等地的买卖者往来频繁。公元1980年起,改为农历三月初八有会,历时五天,至今从无间断。
清同治元年筑成里外寨墙,四门楼上均有题词,皆刻在青石板上。南门上书“吴房重镇”;东门上题“柏亭接壤”,西门上写“查岈并传”。寨墙上又筑着七座炮楼。此寨曾被日本鬼子、国/*/党、王太、乔振方多次攻破,骚扰得居民不能安宁。
——7——
一九四五年被新四军攻下,活捉了国/*/党遂平县长赵子杰的老婆马训芝和县自卫总队队长张西阁。
相传,明朝时候,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做小生意的,取名古仝店。随着日月的转移,人口增多,村庄扩大,做生意的越来越多,改名古仝镇。到了清同治元年筑寨墙时,从沟里挖出一神像,随建庙院一座,所以改名为神沟庙。建国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破除迷信,改名建设街。公元1977年又改名为神沟庙,袭用至今。
(岗王):过去这个村全姓王,地处岗上,故名“岗王”。属沈寨乡神沟庙村民委员会,全村三十九户,一百九十一人,均汉族,皆姓李,王姓已无。位于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南北长152公尺,东西宽123公尺。务农为生。
(魏庄):二百多年前,从神沟庙迁此几户魏氏,故名魏庄。座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处。全村五十七户,二百八十三人,皆汉族。东西长五百公尺,南北宽三百公尺。村东一桥,宽三米、高两米。属沈寨乡神沟庙村民委员会。以农为主。
(茨园):属沈寨乡神沟庙村民委员。全村97户,526人,均汉族。公元1628年从遂平北关迁来一户姓陈的,巧又从西平专探东大庙陈迁来一户姓陈的。为了安全,把村周围种植许多臭鸡蛋树以护村庄,故名“陈茨园”,简名为“茨园”。村呈长方形,南北长四百公尺,东西宽二百五十公尺。村里一条河,只在汛期才流淌。
(洼李):明朝末年,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姓吴的和一户姓李的,故名“吴李村”,简名为吴李,后喊转音为“洼李”至今,全村……
——8——
84户,442人,汉族。南北长670米,东西宽360米,村呈长方形。地势平坦。归沈寨乡神沟庙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以农为主。
(三),和店村民委员会
[和店]:位于遂平城关镇西北直线距离11公里,属沈寨乡。地理座标为北纬33度12分,东经113度54分。遂平至沈寨的柏油公路穿街而过,客运公共汽车站处村中心,每天公共汽车往返几次。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37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288户1510人。其中回族359人。全村共有起脊房屋336所,平房四所,务农为主。
和店地处土岗,地下水位较深,打井没水不易。居民常把盆底钻孔,孔上盖布,续入井下,让水从孔入盆,提出饮用。所以有“和店盆子烂底”的说法。公元1985年,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全村实现了自来水,结束了千百年来用水难的问题。
据传,明朝末年,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数户家庭都养有大黄牛的,所以取名为“牛村铺”。有次,一家失火,烧得全村仅留三户。户主为牢记这次失火的教训,使后人不再随便戏火,便改牛村铺为火烧店,简称火店。又随在村南头修建海龙庙一座(现学校址),村北头筑起火神庙一所(现供销社处)。并从海庄邀来海氏数户,紧靠火神庙前安家住下。认为海者大水也,能破神火。后来,大家认为火店的“火”字对本村也不吉利,又改“火”店为“和”店,至今。
(韩店):归属沈寨乡和店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直线十公
——9——
里,呈长方形。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20米,全村96户,四百九十七人,其中回族230人,明末,从沙河店迁来一户韩氏,在此开起饭店,故名“韩店”。
(韩岗):全村109户,529人,均汉族。距城关镇西北十公里,属沈寨乡和店村民委员会,村呈长方形,西高东低。明末,这里是一个土岗,从沙河店迁来一户姓韩的,故名韩岗。
(钟庄):属沈寨乡和店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一公里。全村24户,138人,全汉族。东西长280米,南北长1500米。清朝中期由钟庄移来一户姓钟的,同时从和店迁来一户姓赵的,取名钟赵庄,简称钟庄。
(大黄庄):明朝末年,由外地迁来几户黄氏,故名“大黄庄”。全村65户,356人,汉族。东西长227米,南北长191米,距城关镇西北九公里。归沈寨乡和店村民委员会。以农为主。
(四),小寨村民委员会
(小寨):地理座标为北纬33度16分,东经113度49分。属沈寨乡。距城关西北20公里。公元1949年前,被孙家五虎所盘距。遂平至午阳公路东侧。共71户,388人。春秋战国时,为守卫斗城军队驻地,因驻军少,地方小,周围枳树作祟而得名。村西南是遂平县城关镇发往本村的公共汽车站,每日两次。本村居民善酿醋。
(斗城寺):一千二百多年前,沈寨街西北五公里的斗城沟西岸约五千平方米的塚状地形上,兴建一座唐朝盛行的寺院,寺南建塔,石雕龙首为顶,故书“龙岩寺”悬于庙额。一副门联触目惊心:悾悾
——10——
2008年2月9日 16时26分 魏
而无信,唯唯我是佛。大殿居右,雕龙画栋,四角飞檐,陶制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次第活现于脊肺。殿内十八尊泥塑大佛,众星捧月般把释迦牟尼簇拥中央。每日间,佛前香火缭绕,院内钟声悠扬,和尚诵经朗朗。到了大清十三年,山东曲和尚在此主持寺院,又新建三院三殿:前院三门殿,门前分立石雕雄狮,殿中火神,温神八尺塑像各立东西,气势威武,令人惊骇。中院中佛殿,八百罗汉塑像有立、有坐、有仰有卧,喜怒哀乐,情态各异,活灵活现地排列于内。三门殿、中佛殿,后大殿南北一线贯通,西院奶奶殿和东院方丈左右对称。院墙内外古柏参天,寺前“小南海”绿波荡漾,中央岛状土丘上彩饰凉亭,临水而立。寺东小桥流水,茂林修竹。行善求道之人络绎不绝,寺内拜佛,寺外观景,东东融融,心心相印,张口合口“阿弥陀佛”,活像善善之国。寺址与斗城一溪相隔,市民又多为佛教信徒,故改“龙岩寺”为斗城寺,一合时宜,二顺人心。至此,斗城寺到了鼎盛时期,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彩。《河南省通志》永久卷511页所载:“斗城寺铺距遂平县城西北四十里,铺司二名,接西平县往午阳。”即为此寺。
一九七二年中央沈寨区委在此建立第一个地下支部。寺中的神佛竟成了掩护共/*/ 党人密秘活动的隐身草,真可谓“古为今用”了。不久由支部成员串连队当地有志之士组织“光蛋会”,会员发展到三百余人,多为穷家青年,他们在寺中夜聚明散,密秘商讨打富济贫和抗粮抗捐的事。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唤起民众,走向革命。“光蛋会”发动群众拆除神像,捐款办校。几个中工党员直接任教,借以向群众传播马列主义。一九二八年秋中工又在此召开了西平、遂平、确山、偃城、午阳
——11——
上蔡、汝南等九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反对国/*/党苛捐杂税,发动民众抗粮。并油印《九县联席会议宣言》两千多份,散发至九县机关团体。这时的斗城寺又由共/*/ 党人的掩护所进一步变成了小而隐蔽的根据地。
公元一九五九共产风吹折古柏,古寺面目皆非。公元一九六三年寺院拆除,变为废地,斗城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有塚状地形和上面的杂树林木还时时勾起人们对它历史的回忆。
[斗城故址]:属沈寨乡小寨村民委员会,位于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斗城与小寨之间,遂平至午阳的公路的西侧。东西。东西长582米,四周城墙根基尚在,高出地面一米余,夯层夯窝历历可见。城内采集灰陶豆柄多件,城外发现小型汉墓座座。城内外皆良田,东门多见瓦砾。一说:扒斗城建汝宁。一说:扒斗城建遂平。毁期不明,仅留遗址。春秋战国所建,因城形似斗,又各国相斗频繁而取名“斗城”的。
[斗城李]:属沈寨乡小寨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三公里。全村277人,汉族。西邻斗城寺,东接斗城故址,村呈长方形。因李氏居多,又紧挨斗城而得名。
[斗城王]:全村有534人,均汉族。村呈东西长方形,南北皆岗。属沈寨乡小寨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二公里,因紧挨斗城王氏居首而得名。
[占台]:相传清末有一占氏举人住此,挂过千顷牌,建立座庙堂
——12——
故名占堂。后为书写简便改占堂为占台。归沈寨乡小寨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全村308人,汉族。呈正方形,东有草河流过,村南大路直通遂平至午阳的公路。
[周庄]:归沈寨乡小寨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全村44户,234人,均汉族。明末从外地迁来一户姓周的,故名周庄。村呈正方形,东有一土岗,西邻小草河。村东大路南至薛庄,北达小寨。
[王庄]:相传,明末一户王氏在此开荒种地定居这里,故名王庄。七十多年来,从西平迁来几户给董庄贺子芳种地的,所以又叫佃户村。全村50户,263人,皆汉族。归沈寨乡小寨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九公里,遂平至午阳公路以东。村呈正方形,村北一小河。
[李圪土当]:全村102户,583人,皆汉族。归沈寨乡小寨村民委员会。位于城关镇西北二十五公里,西平、遂平界河的南侧。遂平公路之西侧。据传,明末迁此一户姓李的,村后又有一土土当,所以取名李圪土当。
(五),雷王庙村民委员会
[雷王庙]:归沈寨乡,距城关镇西北直线十八里。呈正方形。全村104户,549人,均汉族。村东有条大路,北到砖桥,南通沈寨。清朝末年,此地修筑庙院一座,内有泥塑神像名叫雷王爷,故名雷王庙。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破旧习改名“立新”。公元一九八二年又恢复原来的名字雷王庙,至今。
[洼王]:归沈寨乡雷王庙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七公里。全村33户,181人,均汉族。呈长方形,东高西低。村东靠岗。明末
——13——
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王氏,因村处洼地,故名洼王。沿袭至今。
[刘阁]:归沈寨乡雷王庙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全村154户,755人,均汉族。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刘刘氏弟兄二人,在村西筑起楼阁一所,故名刘阁。清末,村庄扩大与村东小张庄连成一片。建国初期合并一村,小张庄的名字日渐消失了解。清朝李氏武举迁入村内,组成戏班十二台,戏子坟流传至今。
(赵庄):全村十一户,六十五人,汉族。距城关镇西北十八里,村呈东西长方形,护庄沟环绕。归沈寨乡雷王庙村民委员会。清朝中业迁来赵氏兄弟,在此安家务农,取名“赵庄”。
[前李庄]:村呈南北长方形,村内有桥六座,西邻遂午公路,距城关镇西北十五里,归沈寨乡雷王庙村民委员会。全村54户,共243人。明末李氏弟兄在此开发成村故名,因位处雷王庙以前,称之为前李庄。
[后李庄]:全村26户,154人,均汉族。村呈正方形,沈寨通往砖桥的大路穿街而过,村东靠河。距城关镇西北十六公里,归沈寨乡村民委员会。明末李氏在此建村,因在雷王庙之后,故名。
[王庄]:据传,王坤弼身材高大,力强无比,后人以其姓为村名,故称王庄。归沈寨乡雷王庙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呈长方形,东高西低。村西有一草河。全村35户,208人,汉族。
[孙岗]:全村23户,116人,均汉族。明末,孙氏迁此建村。村处岗坡而得名。村呈西高东低的带状,遂午公路穿街而过。归沈寨乡雷王庙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直线十五公里。
(14)
[洼赵]:村呈东高西低,南北长方形。归沈寨乡雷王庙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全村33户,158人,均汉族。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赵氏兄弟二人,在此立业建村,因此处地势低洼,取名洼赵。
[卧龙岗]:清朝以前,一次暴雨数日,遍野汪洋。一老人架舟[木棍]出瞧庄稼,只见岗下一龙盘距,天上乌云翻滚,电闪雷鸣。眨眼,雨过天晴,众人至岗下一看,龙无踪影。大家奔走相告:龙降福地,随取名“卧龙岗”。村呈东高西低的南北长方形,西邻土岗,南北有沟。全村30户,133人,均汉族。距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属沈寨乡雷王庙村民委员会。
(六),罗池坑村民委员会
[罗池坑]:清朝初期,朝中有一罗大人路过这里,其女病故,葬村西北,取名“罗氏村”。后因坟地低洼易积水,改名“罗氏坑”。到中华民国初年,村西池庄池氏较多,“氏”念转音为“池”,故名“罗池坑”。属沈寨乡。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七公里,全村127户,696人,汉族。呈东西长方形,中间高两头低。北、东、西方与西、遂界河相依。村东西各有大桥一座,以农为主。
[连庄]:归沈寨乡罗池坑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四公里,全村24户,133人,皆汉族。明末,从外地迁到这里的第一户家长姓名是许司连。以后,许司连病故了,村民为了纪念他,给本村命名“许司连村”。为了呼喊方便,人们省去了“许司”,留下“连庄”,袭递至今。
(15)
[池庄]:归沈寨乡罗池坑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五公里。全村51户,295人,汉族。村呈东西长方形,环河,北挨西遂界河,村西藏自治区有竹园一座,地洼积水。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池的,故名“池庄”。至今。
[小赵庄]:全村26户,117人,均汉族。环沟,村西邻河,村东有桥一座,地势低洼。归沈寨乡罗池坑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三公里。清朝中期,罗池坑一户姓赵的在此定居种菜,以后发展成一小村而得名。
(七),徐庄村民委员会
[徐庄]:归遂平县沈寨乡。距城关镇西北直线二十公里。全村一百四十三户,七百五十二人,全汉族。村东西各有一河沟,河上均有一桥。主街东西向,地势平坦。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徐氏故名徐庄。清乾隆年间,玉山乡坡李村有户姓李的交不起苛捐杂税,逃到此地安家落户。天长日久,李氏兴盛起来,徐氏日渐破产。后来,徐氏将耕地和房产卖给了李家,徐家离开了徐庄。解放后,徐氏还返回祭祖数年。所以,现在徐庄已经断了姓徐。
[晋庄]:归沈寨乡徐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全村225户,1129 人,皆汉族。村呈正方形,东西各有一沟,沟上各有一桥,东西、南北两大路交叉于村中。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晋氏而得名。后因子孙不旺,人口 逐年减少。到中华民国三年剩一户单身汉晋狗气,狗气病故后,晋氏在此绝户,仅留村东晋家坟。
[乔庄]: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三公里。村呈南北长方形,西面和北面
(16)
紧接西平县境,两条南北走向的大路把全村分为三等份,村西北有石桥一座。全村103户,491人,均汉族。归沈寨乡徐庄村民委员会。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乔氏,故名“乔庄”。又因过去此多产白菜、萝卜,方园数里居民称此为“菜园户”。
[刘庄]:归沈寨乡徐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二公里半全村33户,223人,全汉族。村北邻西遂界河,一条大路穿街而过,居民分住旁。相传,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刘的,故名“刘庄”。
(八),双楼村民委员会
[双楼]:归遂平县沈寨乡。距城关镇西北直线十八公里。全村一百四十五户,七百四十二人,均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00米。双楼赵家祠堂碑文上书:“赵家兄弟二人于明朝中期,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居住,先后盖楼两座,故称双楼。”
[黑龙王]: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王氏,因当地此时有一深沟,沟内一潭,叫“黑龙潭”,故名“黑龙王”。全村142户,有718人,皆汉族。归沈寨乡双楼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公里。村呈长方形,南北长500米,东西长250米。主街东西向。
[高庄]:距城关镇西北二十里。归沈寨乡双楼村民委员会。全村54户,256人,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60米,南北长四十米。明末,一户姓高的在此建村,故名“高庄”。
[门岗]:明末,山西省洪洞省有两户姓门的迁此,遂在土岗前建屋,故名“门岗”。归沈寨乡双楼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
(17)
里。全村20户,107人,汉族。村呈刀把形,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20米,南高北低。村东紧挨西平和遂平的界河,村后一沟,沟北为岗。
[门庄]:归沈寨乡双楼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全村50户,264人,均汉族。村呈正方形,东西长和南北宽皆一百,四十余公尺。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三户姓门的,在此务农建家,故取名“门庄”,沿用至今。
[和庄]:村呈长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70米,地势平坦。距城关镇西北十八里,归沈寨乡双楼村民委员会。全村八十八户,四百五十七人,皆汉族。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几户姓胡的,在这里安家立业,取名“胡庄”。天长日久人们习惯地把“胡庄”唤转音为“和庄”。
〈九〉,小沈庄村民委员会
[小沈庄]:归沈寨乡。距城关镇西北直线十五公里。村呈长方形,东西长400多米,南北宽200余米。全村57户,319人,均汉族。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沈氏,在此兴家创业,故取名“小沈庄”。
[大沈庄]: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王氏,取名“小王庄”。到了清朝中期,王氏家业衰败,后代不旺。土地资产被小沈庄的沈氏买去。沈氏遂从小沈庄移居此处,改“王庄”为“大沈庄”。袭递至今。全村33户,174人,全汉族。归沈寨乡小沈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村呈梯形,北高南低,沈寨至和兴的大路穿
(18)
村而过,村西紧挨遂沈柏油路,西北是沈寨影剧院.
[前马凹]:明末,此处为一片洼地,由后马凹分此一户姓马的,因北方为前,南方为后,此处在后马凹的西北部,故名“前马凹”。归沈寨乡小沈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村呈梭形,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全村74户,431人,均汉族。
[后马凹]:明末,此处为一片洼地,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马氏,取名“马凹”。后来,马家人增财多,分居前马凹一户。因北方为前南方为后,此处在前马凹的东南部,故改马凹为“后马凹”。归沈寨乡小沈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四公里。村呈正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全村69户,332人,均汉族。
[霍庄]:全村37户,204人,汉族。归沈寨乡小沈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四公里。东西长230米,南北宽200米。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霍氏,故名“霍庄”。
[银阁]:呈长方形,东西长240米,南北长110米。全村37户,209人,汉族。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尹氏,其家中一人在朝官至阁老,故众人称此地为“尹阁”。后因尹阁老身犯王法,家遭株连,死的死,逃的逃。趁此,其它姓氏搬迁而来,他们怕再唤尹阁招来不幸,改“尹阁”为“银阁”袭今。归沈寨乡小沈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三公里。
[端固王]:归小沈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全村58户,304人,汉族。东西三百米南北长二百米。明末,王氏来此定居,故名王庄。后因天灾王氏大减,别姓陆续来此安家,日渐人多地少,很多人就依打短工过活,改王庄为短工王,为了摆脱贫困,又改短工王为端固王至今。
(19)
[十]薛庄村民委员会
〈孙庄〉:薛庄村民委员会和薛庄学校驻地。一九三○年,前薛庄的孙玉坤来此定居,故名“孙庄”。距遂平县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归属遂平县沈寨乡薛庄村民委员会。全村十二户,五十九口人,均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一百五十公尺,南北长一百公尺,村东北一百三十米左右有一坑塘,常年积水。
〈毛李庄〉:距遂平县城西北二十公里,全村一百村户,五百○六口人,皆汉人。归遂平县沈寨乡薛庄村民委员会。清初一姓李的迁此,取名“李庄”。后因李把此地卖给西平毛屯村姓毛的,故改“李庄”为“毛李庄”沿用至今。村呈长方形,主街东向西,南北长三百五十米,东西长三百余米。
〈王庭李〉: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两户姓王的,其中一户的长兄名字叫做“王庭李”故名。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米,南北长二百五十米。村中有十个坑塘,常年积水。村东、西各有一土岗。全村六一户,三百三十几口人,全汉族。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一公里。归属遂平县沈寨乡薛庄村民委员会。
〈半截楼〉:归属遂平县沈寨乡薛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几公里。全村四十九户,二百五十二口人,均系汉族。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张、王、毛、白四姓,后因毛氏建楼自居,当楼房盖一半时,因遭灾家窘,又扒掉把砖卖去度灾,故得名“半截楼”。村呈正方形,东高西低,东西长一百五十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村东、西各一塘,常年积水。村北几米处,有沈寨至杨楼的石子大路。
(20)
〈申庄〉全村二十七户,一百五十四人,皆汉族。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一公里。村呈人字形,东高西低,村东、西各有一土岗,村中间一水井,南北长二百二十米,东西长二百米。归属遂平县沈寨乡薛庄村民委员会。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申的,故名“申庄”。
〈前薛庄〉村呈正方形,西高东低。东西长二百七十米,南北长三百米,村西一土岗,主街东向西,主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薯、高梁、棉花、油菜、芝麻、烟叶等。明末,山西洪洞县移此一户姓薛的,取名“薛庄”。后来分成两家,一户住本村,改“薛庄”为前“薛庄”(另一户住北村称“后薛庄”)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属遂平县沈寨乡薛庄村民委员会,全村四十九户,三百八十三人,全汉族。
〈常庄〉村呈人字形,东西长二百七十米,南北长二百一十米,主街东向西。村东有条十米宽、五米深的河,常年流水,注入花园水库。全村五十八户,二百八十人,均汉族,距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归属薛庄村委。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常的,故名“常庄”。
〈后薛庄〉明末,前薛庄一户姓薛的分为两家,一家到此落户称后薛庄〈另一村叫前薛庄〉座城关镇西北二十一公里。归属遂平县沈寨乡薛庄村民委员会。全村七十三户,三百四十九人,皆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二百四十余米。
〈小王庄〉西临花园水库,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全村五十户,二百四十二人,均汉族。座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处。属遂平县沈寨乡薛庄村委。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王的故名“王庄”。
(21)
〈花园〉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王的。通过辛勤劳动,日益富裕,盖起厅院楼阁,种植很多名贵花卉,风景优美,宛如一座供人尝目的大花园,村名由此而得。花园村原来住户很多,五九年兴修水利,村南奎旺河拦河筑坝,蓄水灌田,花园村适植坝内,全村被水包围,都迁居坝外小王庄,直到那一夜年坝毁水退,群众才由王庄迁回故里。现只有十一户,五十一人,均汉族,距遂平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北临花园水库,南屏小河,河水常流不息。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五十米,南北长五十米,属薛庄村委。
〈路庄〉明末,有姓路的迁居此村而得名。后路氏绝后,由花园姓王的迁往直今。村西有路家坟茔一座,坟冢高大,古柏参天,五八已砍伐完毕。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全村六十七户,三百一十四口人,均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六十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东临花园水库,南屏小河,属薛庄村委。
〈十一〉杨楼村民委员会
〈杨楼村〉杨楼村民委员会与杨楼学校驻处,归杨楼村委,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三公里。村呈近正方形,东高西低,东西长三百五十米,南北长三百三十米。村南有通往沈寨,玉山的石子公路。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杨的,日子兴旺修建一楼,故名杨楼。全村一百一十五户,六百三十六口人,均汉族。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芝麻、烟叶等。
〈东张〉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二公里。清朝中期,西平县冯张庄移来一户姓张的,又因此地位于小河张以东,所以“东张”全村三十一户
(22)
一百三十五人,皆汉族。归属遂平县沈寨乡杨楼村民委员会。村呈长方形,南北长一百五十米,东西长二百米。有条十五米宽,四米深的河流,以本村西、北部十余公尺处,村西北一石桥。
〈小河张〉村呈西高东低的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二百米,主街东向西,村西南百余米处有一大桥。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二公里。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张的,因村南有一条十五米宽、五米深的小河,故名“小河张”。全村五十三户,二百七十一人,皆汉族。归属杨楼村委。
〈西张〉全村六十八户,三百零八人,均汉族。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几户姓张的,又因本地位于小河张以西,取名“西张”。归属遂平县沈寨乡杨楼村民委员会。座城关镇西北二十四公里。村呈西高东低的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村南有条三十米宽,四米深的河流。
〈仝岗〉归属遂平县沈寨乡杨楼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四公里。全村五十八户,二百九十七人,全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二百米。明末移来一支姓仝的,因当地为土岗,故名“仝岗”。
〈袁庄〉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袁的故为“袁庄”。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二公里。全村三十九户,一百九十五人,均汉族。归属遂平县沈寨乡杨楼村民委员会。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一百五十七米,南北长一百二十五米。
〈许岗〉清朝中期,此地是一土岗,常庄一户姓许的来此耕耘,定居于此,故名“许岗”。归属遂平县沈寨乡杨楼村民委员会,距城关
(23)
镇西北二十三公里。全村二十二户,一百一十四人,全汉族,村呈东高西低的三角形,东西长一百五十米,南北长八十米。村东一土岗,主街东西向。
〈亓庄〉归属遂平县沈寨乡杨楼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二公里,全村一百一十四户,五百九十人,汉族。村呈东高西低的椭圆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三百米,村东一土山岗,村东、西各一坑塘,常年积水。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亓的,故名“亓庄”。
〈十二〉张赵庄村民委员会
<赵庄>是张赵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归属遂平县沈寨乡张赵庄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二公里.村呈南高北低的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一百三十米。全村二十三户,九十三人,均汉族。明末,从四川迁来一户姓赵的商人,故名“赵庄”。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芝麻、烟叶等。
〈李庄〉张赵庄小学驻地。全村三十五户,一百八十七人,全汉族。村呈南高北低的正方形,东西长二百多米,南北长二百多米,村中间三个坑塘,常年积水。距遂平城关镇西北十一公里。归属遂平县沈寨乡张赵庄村民委员会。清末,从安徽逃荒落户此处一户姓李的,故名“李庄”。
〈前郭庄〉清朝中期,有姓郭的二人讨饭来此,后来兄弟分家其兄留此,故名“前郭庄”。归属遂平县沈寨乡张赵庄村民委员会。全村九十七户,四百七十八人,均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米,南北长二百五十米。村前有一宽十三米,深二米的河,距城关镇西北
(24)
08年2月10日魏
十一公里。
〈后郭庄〉清朝中期,有姓郭的弟兄二人讨饭落户于前郭庄,后来弟兄分家。其弟分居此地,故名“后郭庄”。全村四十七户,一百四十六人,全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二百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距城关镇西北十公里。归属沈寨乡张赵庄村民委员会。
〈张庄〉距城关镇西北十二公里。全村二十二户,一百一十九人。均汉族。归属遂平县沈寨乡张赵庄村民委员会。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一百一十二米,南北长九十一米。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张的,弟兄二人垦荒务农,故名“张庄”。
〈雁台〉据传,现在河东岸的苇子坑,从前是个土台,常有一对鸿雁在此落住,取名“雁台”。全村六十七户,三百七十六人,全汉族,距城关镇西北九公里。归属遂平县沈寨乡张赵庄村民委员会。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米,南北长二百五十米。村中有常年积水的两个水塘,村东有宽十米,深五米南北流向的河流。
〈小庄〉明末,山东省迁来一户姓王的,共弟兄三人在此务农,因人口少,占地面小而得名。距城关镇西北十二公里。全村二十户,八十五口人,均汉族。村呈三角形,东西长一百一十二米,南北长九十一米。归属遂平县沈寨乡张赵村民委员会。村前有八十米宽,二米深的河流。
〈崔庄〉清末,移来一位姓崔的故名。归属遂平县沈寨乡张赵村民委员会。距城关镇西北十二公里。全村四十五户,二百一十五人,均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
(25)
〈十三〉赵老庄村民委员会
〈青庙吴〉赵老庄村民委员会驻地。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芝麻、烟叶等。距城关镇西北十公里。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姓吴的,随盖一庙,庙里塑一神像,称之为“青龙爷”故名。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五百米,南北长三百五十米,村东有遂沈柏油公路。赵老庄庄学校位于村西南边,全村一百一十七户,六百人,全汉族。
蛤蟆凹:明末,火烧店(今和店)被烧,赵姓分此成村。因该地低洼,常年积水,每当夏秋二季,青蛙、蟾蜍齐鸣,故名“蛤蟆赵”。至清朝中叶,与和店相比,此处形似锅底,改“蛤蟆凹”为村名,沿用至今。村呈长方形,东西三百余米,南北长三百余米。村南十五公尺处有一水库,村中一坑塘,全村十八户,八十八人,均汉族。距城关镇西北十公里。归属遂平县沈寨乡赵老庄村民委员会。
赵老庄:明朝一冯将军在此定居,取名“冯老庄”。后因冯将军触犯皇法,被家灭九族。明末从江西迁来一户姓赵的,改“冯老庄”为“赵老庄”。距城关镇西北十公里。归属赵老庄村委。全村一百五十一户,七百六十人,全汉族。村呈三角形。东西长六百公尺。南北长四百公尺。村西靠遂沈柏油公路。
马刘庄:村呈正方形,南高北低,东西长九十九米,南北长九十五米,村南二百多米有奎旺河。全村二十一户,九十八人,均汉族。归属遂平县沈寨乡赵老庄村民委员会。座城关镇西北八公里处。明末,由扶沟县迁来一户姓马的,起名“马庄”。后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刘的,取名“刘庄”。解放后改成为“马刘庄”。
(26)
钟庄:明末由和店迁此一户姓钟的而得名。全村二十一户,一百二十七人,皆汉族。距城关镇西北十公里处。属遂平县沈寨乡赵老庄村民委员会。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余米,南北长二百米。
〈十四〉高庄村民委员会
高庄:高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全村五十五户,二百八十五人,均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五十米,南北长二百七十米。距城关镇西北十二公里。明末,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高的,故名“高庄”。
大郑庄:明末,由山西省洪县迁此郑家弟兄二人,其兄长定居于此,故名“大郑庄”。归属高庄村委。全村四十八户,二百六十八人,均汉族。村呈近正方形,东西长二百二十米,南北长二百多米,座遂平县城关镇西北十二公里。
小郑庄:明末,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郑氏兄弟二人,因其弟在此落户,故名“小郑庄”。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五十米,南北长二百米。距遂平城关镇西北十三公里。归属高庄村委。全村五十九户,三百四十四人,均汉族。
黑杨庄:村呈正方形,东西长三百米,南北长二百米。主街东向西走向。距城关镇西北十三公里。归属遂平县沈寨乡高庄村民委员会。全村六十六户,三百五十三人,皆汉族。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黑的和一户姓杨的而得名。
郜庄:该村座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处,村呈近正方形,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长二百五十米,全村一百○一户,五百○四人,均汉
(27)
翟庄: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主街东西向。全村四十八户,二百二十五人,均汉族。明末,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姓翟的人家而得名。座城关镇西北十二公里,归属高庄村委。
龙庄:归属高庄村委。距城关镇西北十三公里。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龙的,故名“龙庄”。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米,南北长二百四十米,全村二十七户,一百二十七人,全汉族。
〈十五〉吴楼村民委员会
〈吴楼〉:为吴楼村民委员会驻地。吴楼学校在本村东北角,村呈正方形,东西长四百八十三米,南北长四百五十七米,村东一河,宽五米,深两米半,常年流水。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吴的,在此建楼房两座,故称“吴楼”,后为防匪乱,周围筑起寨墙,解放后逐年平掉。
〈单楼〉:归属吴楼村民委员会,离城关镇西北十六公里,呈和蓄谋形。东西长九百六十米,南北长八百二十五米。全村二百三十四户,一千二百五十人,均汉族。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赵的,在此建一楼房,取名“单楼”沿用至今。
〈陈庄〉:距城关镇西北十四公里。全村三十一户,一百七十八人,均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二百米,南北长一百二十米。归属吴楼村委。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陈的故名“陈庄”。
〈朱庄〉:归属吴楼村委。距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全村六十八户,三百三十六人,皆汉族。村东西长一百五十米,南北长一百二十米。
(28)
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一户姓朱的而得名。
〈曹岗〉: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此几户姓曹的人家,又因村东有一土岗,故名“曹岗”。距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归属吴楼村委。全村七十二户,三百三十五人,全为汉族。村呈长方形,东高西低,东西长二百四十三米,南北长一百九十八米。
〈十六〉魏庄村民委员会
〈魏庄〉:魏庄村民委员会驻地。主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薯,棉花,油菜,芝麻,烟叶等。距城关镇西北十六公里,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全村三十三户,一百八十五人,全汉族。明末,一户姓魏的来此守居耕耘而得名。
〈潘庄〉距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归属魏庄村委。村呈长方形、南北长一百五十米,东西长一百八十米。全村四十户,二百四十三人,均汉族。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潘的故名。
〈欧庄〉:又名“恶庄”。距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明朝时,有一户姓欧的兄弟二人在此落户,故称“欧庄”。后因欧家兄弟穷苦,无人与其成婚而绝后。兄弟去世后,埋于村西,称欧家坟。归属魏庄村委。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一十米,南北长一百八十米。村中有一东西长的坑塘,常年有水。全村七十三户,三百九十四人,均汉族。因广众的习惯,把“欧”喊变为“恶”。
〈赵庄〉:二百多年前,有位姓赵的老人在此居住,故名赵庄。该村据城关镇十七公里。全村四十一户,一九七○口人均汉族。村呈斧形,主街东西走向。东西长二百多公尺,归属魏庄村委。
(29)
〈王庄〉: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王的,故名“王庄”。归属魏庄村委。距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四十九米,南北长一百九十米。全村一百一十四户,六百○一人全汉族。
〈马庄〉: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一百五十三米,南北长一百四十五米。距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全村五十七户,二百二十四人,均汉族。归属魏庄村委。明末,山西省洪洞县迁此一户姓马的,故名“马庄”。
〈十七〉岗赵村民委员会
〈双庙刘〉:明朝时,从外地迁来几户姓刘的,他们在村南建庙两座,故名“双庙刘”。位于城关镇西北十六公里,该村岗赵村民委员会和岗赵学校所在地。村呈近正方形,西高东低,东西长一百六十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村西北有遂平通往神沟庙的石子公路。全村三十八户,一九五口人,全是汉族。
〈岗赵〉归属岗赵村委。明末,这里为一土山岗,从山西洪洞县迁一户姓赵的,故名“岗赵”。村呈正方形,西高东低。村南有坝,村东有河,村西有岗。东西长和南北宽皆三百二十余米。距城关镇西北十七公里。全村一百○二户,五百三十四人,全汉族。
〈岳楼〉:全村一百一十三户,五百四十五人,均汉族。村呈长方形,西高东低,东西三百五十米,南北长二百米。归属岗赵村委,距城关镇西北十七公里。清朝中期,迁此一户姓岳,因家族兴旺,其中一人官至总兵,愿盖一楼作为庆贺和留念。当楼建至中途,岳总兵违法被斩,故名“岳楼”。
〈赵庄〉:明末,迁来一户姓赵的,故名“赵庄”,距城关镇西北
(30)
十七公里,归属岗赵村委。村呈长方形,东高西低,南北长一百五十九米,东西长二百六十米。全村三十户,一百四十七人,均汉族。
〈远庄〉:距城关镇西北十七公里余。归属岗赵村委。全村二十户,一百○六人,全汉族。村呈长方形,南高北低,东西长一百一十五米,南北长一百六十米。明末,从远城迁来两户姓远的,故名“远庄”。
〈牛庄〉:村呈长方形,南高北低,南北长二百三十米,东西长一百九十米。全村五十六户,二百七十七人,均汉族。距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归属岗赵村委。明末,从和兴迁来四户姓牛的,故名。
〈董庄〉:归属岗赵村委。离遂平县城关镇西北十八公里。明末迁此一户姓董的,故名“董庄”。全村十户,一百六十四人,全汉族。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五十米,南北长一百五十米。
〈十八〉砖桥村民委员会
〈砖桥〉:为砖桥村民委员会与砖桥学校驻地。距遂平县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全村一百六十二户,八百五十四人,皆汉族。村呈手枪形,南北长六百米,东西长二百五十米。村东南有一大塘,四季水深游鱼。村东有南流向的河,宽八米、深3米。河上有一大桥,桥长十米,宽四米,高两米五十。村东南和西南都有土山岗。村南有一条五百米长的砖干渠。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芝麻、油菜、烟叶等。明末,村东用砖修桥一座,故名“砖桥”。
〈钟庄〉:归属砖桥村委。村呈正方形,东西和南北长均为二百五十米左右。全村一百○五户,六百一十二人,皆汉族。座遂平县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处。清朝中期,该村钟氏人多势大,故名“钟庄”。
(31)
〈杨庄〉:全村三十户,一百四十三人,全汉族。村呈长方形,南北长二百米,东西长一百八十米。村东有一自南向北的小河,河床宽十米,深两米,全长四公里。归属砖桥村委。距遂平城关镇西北二十二公里。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一户姓杨的,故名。
〈小庄李〉: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米,南北长二百五十米。东高西低。房屋布局为四角密,中间稀。全村八十七户,四百七十七人,均汉族。归属砖桥村委。距遂平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明末,从西平县楼里村迁来一户李氏,因当时人少地小,故名“小庄李”。
〈末庄〉:归属砖桥村委。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村呈长方形,南北长二百五十米,东西长一百五十多米,村内地势平坦。全村三十六户,一百六十六人,全汉族。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两户姓末的故名“末庄”。
〈十九〉远城村民委员会
〈远城〉:为远城村民委员会和远城学校驻地。距城关镇西北十七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3度17分,东经113度52分。明初从西山迁来一户远氏,兄弟二人,分住柳叶河两旁,人口发展为“吴房之旺族也”。村庄扩大象城而得名。人口为一千三百七十口,村前偏东分布着学校、代销店。两条小河割村四块,七条大路横三竖四交并全村。村南大路通往遂平,村东大路通往西平。
〈魏庄〉:归属远城村委。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清初,遂平城内一魏氏,认为该处风水较好,将祖坟迁此处,并又派另一魏氏来看守坟地,故名“魏庄”。全村三十七户,二百二十六人,均汉族。
(32)
村呈四方形,东西与南北各长三百余米,东高西低。西南有一水库,常年积水,多养鱼类。村北有六米宽的大路,东通神沟庙,西至远城。
〈马庄〉:全村九十二户,四百六十七人,均汉族。距遂平县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归属远城村委。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一百五十多米。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马的,在此修建一楼,取村名为“马有楼”。后因马氏绝后,王氏、刘氏相继居此,改“马有楼”为“马庄”至今。
〈宋庄〉:村呈长方形,东西长三百一十米,南北长一百二十五米,地面平坦,房舍整齐。全村六十四户,三百人,汉族,归属远城村委。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清朝中期,西平县砖探乡北宋庄迁来一户姓宋的。因此地低洼,起名“宋坡”。至民国初期,方园群众惯称“宋坡”为“宋庄”。
〈周庄〉:明末,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周的故名。全村七十一户,三百七十九人,皆汉族。距遂平城关镇二十一公里。归属远城村委,村呈西高东低的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米,南北长二百七十米。
〈桃庄〉:清初,周庄的远房宇在此建座仓库,找了一户逃荒者为护守,取名“逃庄”。解放后群众认为“逃字”不吉利,改“逃庄”为“桃庄”。沼用至今。全村十七户,九十人,汉族。归属远城村委。距城关镇西北二十公里。村呈长方形,西高东低,东西长一百四十米,南北长八十米。
〈小姜庄〉:距城关镇西北二十一公里。归属远城村委。全村一六户,七十一人,全汉族。村呈长方形,南北长八十余米,东西长近百
(33)
米,东高西低。清朝中期,西平县姜庄迁来一户姓姜的,因人口稀少,故名“小姜庄”。
〈二十〉田堂村民委员会
〈陈楼〉:位于城关镇西北直线十五公里处。归属遂平县沈寨乡田堂村民委员会。全村四十六户,二百二十四人,皆汉族,以农为主。村庄呈长方形,东西长二百五十公尺,宽一百四十公尺。村中地势较平坦。传说:村庄建于明末,一户姓陈的人家自山西洪洞县经西平大庙陈迁此。修建起一座楼房,故名“陈楼”。
〈韩庄〉:原名“小崔庄”。因明末时一户姓崔的住在此。后家败,其一姓韩的亲戚,由沈寨迁此,改“崔庄”为“韩庄”。归属田堂村委。位于城关镇西北直线十五公里处。村呈长方形,南北长一百六十八公尺,东西一百公尺。村内一南北路,北至沈寨,南通张庄。全村二十三户,一百一十五人,全汉族,以农为主,生产小麦、玉米、大豆、芝麻、棉花、油菜等作物。
〈东田堂〉:明朝末年,山西省洪洞县姓田的弟兄一人迁居此地。兄弟二人东西分住,东面居住的起名叫“东田堂”。归属田堂村委。村呈长方形,西北高,南面低,村内大坑两个,小坑四个,常年有水。全村九十七户,五百二十七人,全汉族。主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芝麻等。村有一杂货店,年利润800多元,位于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处。
〈荣楼〉:明末,此处来一家姓荣的,曾任知府,家盖楼房,故名。位于城关镇西北十五公里处,归属田堂村委,村呈长方形,地平坦。
(34)
2008年2月11日 魏
欢迎光临 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http://daxuehewe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