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牛顿吃苹果 于 2012-6-9 16:20 编辑
据说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班级里有两个自恋男生。为了比谁更帅,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一决高下的办法,在班里公开拉票求爱,看谁得票数多就算谁最帅。
比赛是这样开始的,晚自习课上,大家都在专心复习的时候,A帅哥走上讲台说:咱们班里哪位美女愿意爱上本帅哥的举手!大家都觉着这人很无聊,没人理会他。B帅哥见状,马上跑上讲台说:不爱我的举手!同样没有人举手,其结果是:A的得票数量是0,而B得票数是全班——甚至包括男同学在内的全票通过。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欣赏笑话的原则就是别太认真。但我偏偏没有这个优点。我为A君感到不平,假如我是他,我就要提出反对意见,因为B君只是修改了问题的假设条件,得到的结果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并不管用——实际上沉默的同学并不代表都赞成自己爱上B君。所以他没什么可得意的。
有人会觉得我这种认真劲纯粹是无聊。但我认为鲁迅先生也是这么想的。他在《呐喊自序》里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说明鲁迅先生和我一样,是对沉默的大多数感到不满的。并且对B君的行为深恶痛绝之。后来他写了《阿Q正传》把这种行为称为精神胜利法!
今天的中国,也开始讲究民意了。每遇大事小事,免不了都在媒体上贴出一个征求民意的公告。最后结果都是拥护赞成。乍看上去想那么回事。久了就不免使人生疑,难道民意就那么一致,显然不是。公仆们征求主人的意见都是这样问的:赞成的请举手。好,赞成的举完了。反对的呢?则没有这个问题——他们被迫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对比文章开始的那个笑话,可见我们征求民意的方式,本质上与B君的提问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是把精神胜利法发挥到了极致。话说到这里还没完。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道: 沉默是一种表达反对的方式。所以他要代表沉默的大多数说话。我深深为王小波能作为代表感到荣幸,同时为需要代表的那大多数感到悲哀。王小波将他们称为弱势群体——因为话语权已经被垄断在体制内。
但即使互联网已经在全世界撕开了一道口子的今天,很多人还是选择了沉默。这种与B君同样务实的精神,是否又是另一种精神胜利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