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7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 吴金华:徐复先生谈“八字铭”与 “二十五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2 12:5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复先生谈“八字铭”与 “二十五书”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703473/


学问做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心静不下来。
——徐先生语录

现在有“统计学”。如果统计一下,恐怕古文献学界引用最多的书,基本上跑不出这二十五部。
——徐先生语录

多次听到徐老谈“八字铭”与 “二十五书”。笔记中内容比较详细的,是徐老78岁那年在母校古文献专业师生座谈上的讲话,记录的日期是1989年9月18日。内容分三部分,一是《专业工作的回顾》,二是《我的老师的八字铭》,三是《做中国学问必读的基本书25部》。
——吴金华笔记


老师的八字铭

1930年,我在金陵大学读书时,老师是黄季刚先生。在文献学方面,他讲经史子集的整理与研究。在语言文字学方面,他特别注重传授古音学,因为古音学最难,一般的老师都不能讲。
黄季刚先生讲,在大学当老师的人,要讲究八个字:“刻苦为人,殷勤传学。”这是1930年的事情。将近60年了,师训难忘,这八字常常响在耳边。
什么叫“刻苦为人”?我的理解是,私生活也好,处世也好,读书、做学问也好,对自己一定要有个约束,不能随便,不能马虎。这是针对不能“刻苦”的现象说的。不“刻苦”的人,读书不十分用功,偶尔用几天功,也不能持之以恒。“刻苦”一阵子容易,要一直坚持下去就难了。有人告诉我,历史学家范文澜(也是黄先生的学生,北大毕业,在河南大学教书)讲过:“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两句,可以作为黄先生八字铭的注脚。
我认为,学问做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心静不下来。要做学问,就要静心。这就要看你追求什么、向往什么了。你一心追求学问,要发前人所未发,就不能把心思用在别的地方。在这一点上,黄先生是榜样。他早年参加过推翻清朝政府的大革命,名气很大,中年教书,做学问。他一旦教书,做学问,基本上就不再考虑其他的事情了。同学们可以体会一下,能不能“刻苦”?
“传学”就是教书。在这方面,孔子的贡献最大。不管你怎么骂,孔子是骂不倒的,他是真正的老师,是文化传人,他的学问在当时是最好的,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有他那种权威,他能传授三千弟子,出七十多个贤人,影响后世几千年。照我看,作为老师,有史以来,第一应当数孔子。
《庄子·养生主》中出了“薪火”、“传薪”、“薪火相传”的典故,意思是,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依靠不断积累的,所以,文化,学术,要一代代地传下去。 要想“传学”,首先要把自己的学问做好,否则,就会误人子弟。任何人,难免有惰性,谁也不能说自己没有一点惰性。至今,我还是常常想,我是不是“刻苦为人”了,是不是“殷勤传学”了,我的感觉是,这八个字不容易做到。

必读的二十五部根底书

   这也是我的老师黄先生讲的。章太炎讲“二十书”。章太炎跟孙中山、黄兴三人,是“中华民国”的三位开国元勋。章太炎跟孙中山、黄兴这两个革命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是革命家,又是国学大师。章太炎讲过“青年必读二十书”。黄先生在老师的基础上,增加到“二十五书”。
在台湾的钱穆(宾四),今年九十几岁了,他谈到章太炎时说:章太炎的学生中,做“专门学问”的很多,例如,鲁迅、钱玄同、胡绳之等等,他们都是做“专门学问”的,不是做“全面学问”的。而黄季刚则能够全面地搞“综合的学问”。
做学问的必读书目,不是任何人都能开好的。凡是开书目的人,自己必须先对这些书有精深的研究。
做学问的基本书,开多容易,开少难。
清代的张之洞,搞了个《书目答问》,开了两千多种书,太多了。《书目答问》是幕僚搞的,不是张之洞自己搞的。
民国期间,二、三十年代,王云五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的《国学基本丛书》,有几百种,他那个“基本”,也比较广泛。(王云五还搞了万有文库,那是另一种格局。他为传播文化学术做了很大的贡献。)
黄先生在南京、北京的大学教书,主讲古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他开列的基本书只有二十五部。
下面介绍二十五书。
   (1)《易经》——十三经之一
   这部书是讲哲学的,是我国第一部哲理书。
魏晋人的“玄学”典籍是“三玄”,就是三部哲学书,《易经》、《老子》、《庄子》。《易经》是头一部,玄之又玄。
读《易经》一定要看王弼注。王弼既注《易经》,又注《老子》。1932年,黄先生在自己家里讲课,头一部就是《易经》的王弼注,我去听了。读《易经》连王弼注都不注意,不行。
(2)《尚书》——十三经之一
      尚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史书。
“尚”,是古老、遥远的意思。十口相传为“古”。伏牺、神农、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不能说所有的传说都是假的,尽管传说的事情不可全信。上个月,上海师范大学有位老师写了一本《中国的纪时》,交给武汉大学出版社,想要出版,需要我审稿。书稿中说“夏历”靠不住,“商历”有甲骨文中的一些旁证还可相信。照我看,这种说法太武断。孔子不是说“行夏之时”吗?所以,话不能讲死,只能说,夏历尚未得到证明,不能说靠不住,不能说自己还无法证实的东西都是假的,是不存在的。
读《尚书》比较麻烦,要分清今文、古文。经过清代学者的考证,今文二十八篇是真的。
(3)《诗经》——十三经之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的总集。《易》、《书》、《诗》,是文、史、哲的源头。
      今存的毛诗,是古文。残存的三家诗(齐诗、鲁诗、韩诗)是今文。
(4)《周礼》——十三经之一,三礼之一。
社会活动中的各种规定、规则,在古代叫“礼”。《周礼》是社会学的一部分,也是历史学的一部分。
(5)《仪礼》——十三经之一,三礼之一。
这部书记录了古代的礼仪。段熙仲先生搞这个。钱小云先生编了一部《三礼词典》,蛮好的。
(6)《礼记》——十三经之一,三礼之一。
      这部书属于通论的性质。没有哪一桩事情不需要讲“礼”。现代的学人读三礼,可以以《礼记》为主。
     (7)《左传》——十三经之一,三传之一。
    《春秋》三传中,魏晋以后,搞《左传》的人最多。
(8)《公羊传》——十三经之一,三传之一。
      《公羊传》在汉代,是大经。
(9)《谷梁传》——十三经之一,三传之一。
      《谷梁传》在汉代,也有不小的影响。
(10)《论语》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不讲了。
(11)《孝经》——十三经之一
“孝”不是糟粕。前一段时期社会上取消“孝”是不正常的。从天子到普通的老百姓,都没有“孝心”,国家就不容易搞好。南北朝时,《孝经》的影响特别大。这部书不足两千字,应当读读。
(12)《尔雅》——十三经之一
     这是一部训诂书,是一部百科辞典。以往的学者天天要查,所以称之为“经”。
(13)《孟子》——十三经之一
      代表儒家思想。是论辩型的著作。这部书跟《论语》及《礼记》中的《大学篇》、《中庸篇》,合称“四书”。过去参加科举考试、做八股文的人,必读四书。
     (14)《大戴礼记》——外加经书之一
      除了上面十三部,经学书还要加两部:《大戴礼记》和《国语》。
     《礼记》是小戴(戴胜)礼,《大戴礼记》(戴德)有些文章很重要,可补《礼记》的不足。
     (15)《国语》——外加经书之一
     据说《国语》也出自左丘明。是国别史,可补编年史《左传》之不足。
      以上是经书15部。

(16)《史记》——史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7)《汉书》——史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8)《资治通鉴》——史书之一
《春秋》之后的,上接《春秋》,下到唐五代的编年史。
(19)《通典》——史书之一
  讲典章制度的专书。例如,你要研究古代的经济发展史,可查《通典·食货》。章太炎先生写政论文时,《通典》常放在手边查阅。
  现在搞典章制度的,一般查三通——唐《通典》,宋《通志》,元《文献通考》。
     以上是史部书4部。

(20)《庄子》——子部书之一
凡是一家之言,讲自己见解的书,就叫子部书。《庄子》是道家的论著,文章写得特别好看。
(21)《荀子》——子部书之一
《荀子》是儒家的论著,文章也写得很好看。文革期间,报纸上把《荀子》说成法家,不合事实。
《庄子》、《荀子》的影响都比较大。《商君书》、《韩非子》、《吕氏春秋》不也很好吗?为什么要先看《庄子》、《荀子》?因为能看懂《庄子》、《荀子》的人,能在其中有了心得体会的人,再读其他诸子的书,那就不在话下了。
     以上是子部书2部。

(22)《文选》——集部书之一
集部的书汗牛充栋,怎么选?只选两部。
一个中文系的人,搞文献、搞文学的人,如果连梁昭明太子编的《文选》也不经常翻,那就不成话了。唐、宋两代,没有一个文人不读《文选》。读读杜甫的诗,你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文选》的语词。苏东坡学《文选》很有心得。镇江有昭明太子读书台。
    (23)《文心雕龙》——集部书之一
      这是文艺批评的经典著作。黄先生有研究《文心雕龙》的札记。我也写过一些读书笔记。
      以上是集部书2部。

(24)《说文解字》——附加小学书之一
      最后两部,是讲“小学”的书。讲“小学”的书,也就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学的根底书,应当是三部,文字——《说文》,声韵——《广韵》,训诂——《尔雅》,因为《尔雅》已在前面的《十三经》里,所以这里加上两部。
      《说文》里的“亟”,这个字造得多好!上一横表示天,下一横表示地,中间的“人”顶天立地,人的左边是“口”,右边是“又”,也就是“手”。你看,一个人在天地之间,要开口说话,要动手做事,这就是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关键,所谓“万物之灵”,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能够有所发明,能够有所创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孔子很不赞成的生活态度,跟黄先生所提倡的“刻苦”正好相反。

*(25)《广韵》——附加小学书之一
前身是已经逸失的《切韵》。
      以上是附加的语言文字学书2部。

总之,以上二十五书,即使不能认真学习,也要经常翻阅。
黄先生所开的二十五书,能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学问?当然不能。但是,可以说,这二十五书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学问的基础文献,是做中国学问的根底书,基本书,做中国学问的人非看不可。
当时社会上盛行梁启超、胡适开列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书一、二百种,黄先生认为泛滥不得要领,所以提出这二十五书以揭示重点。
现在有“统计学”。如果统计一下,恐怕古文献学界引用最多的,基本上跑不出这二十五书。


附录:
         踏莎行

——从赣榆回南京读研究生


江左书生,海隅游子,飘蓬十岁从流水。
          寒云才卷旧歌飞,狂尘又裹新愁起。

不是乔迁,非同鹏徙,更非衣绣还桑梓。
          恍如山口豁然开,秦人重返桃源里。


                  金华未是草1978年9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27 13:38 , Processed in 0.08604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