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3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戴,好久不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20:3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5月9日,我在河大的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的一天,与戴炳中老师发了几条短信之后,感慨万千,分外伤感。
………………………………………………………………………………………………………
(戴)送你两句诗 刚脱口而出的 江南一夜春雨足 沪上万树露华浓 前句化自清朝诗人孙原湘昨夜江南春雨足 后句源于李白春风拂槛露华浓 江南者 全国也 一夜者 八年也 春雨足 准备充分的意思
(戴)大学毕业前,也就是这五月份儿在中南海的草坪上,去湘西的易晓佳给我赠言,阿炳兄,二十年,用你的桃子换我的李子,如何?没曾想西藏的桃花也是漫山遍野,特别是每年春天从拉萨回林芝上班的途中。
(W)有些事情学生不需要跟您讲太多,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伟人皆是如此,欲成大器,天必先苦其心志磨练之,增益其所不能。哲学人生你比我们要看得透得多。学生因为对于现如今的国内高等教育相当失望,所以暂不读研去工作了。
(W)实习期间,我觉得一个姐姐说的很对,“遇事不要去认为不公平,多想想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有改进之处,这样进步会更快。”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很积极很值得推崇的心态,正在学习。
(戴)骨灰级人物就是某专业领域的巨擘。很精通,很专业。我也有点儿想西藏的江南林芝了,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什么颜色的都有。我和兰子的邻居在那儿呆了八年。那儿一年分风季和雨季,雨季每天日出前一场SHOWER。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曹松·《寒食日题杜鹃花》
(W)戴老师,心态好了就好啊!我们是铁塔牌的,要有铁塔的淡然,要有铁塔甘受冷落的气质,不受世俗物欲横流的侵蚀。赋闲在家是做学问的好时机啊! 像您,还有王立群老师,常萍老师他们虽然名声在外,却能甘守河大,这才是我们HENU的希望所在啊!
(戴)未忍抛得我庐去,一生勾留是此曲。
白乐天云:未忍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于谦说,未信我庐别有春。
(戴)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W)衰极而盛,悲极而喜。
………………………………………………………………………………………………………
发完短信之后,心里有些难受。我们接触这么长时间来,第一次觉得戴老师挺可怜的,又怕这个词儿不好,就说戴老师挺值得同情吧!老戴这个人是很怪,很多行为举止大家不理解,不为这个环境所容。但我觉得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包容性最强的地方之一才对,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思想最活跃的场所之一才对。很喜欢《恰同学少年》那部电视剧,相信很多大学生都喜欢,羡慕啊!人家读大学时在干些什么我们在干些什么呢?毛润之,蔡和森他们是在大学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成熟着成长着。我们当代学生再奢求什么呢?奢求大学毕业时不是糊糊涂涂出去的。因为我们大学生很多是在糊糊涂涂的就业,糊糊涂涂的考研。能够清醒的走出大学校园,对自己真正有个定位,这样的学生是当代比较幸运比较有脑子的了。人家里面的老师,校长具有的人格魅力着实让人着迷啊!
诚然,这是电视剧,有虚构的成分。但我相信,那种教育风气,教育体制是我们每个读着书的学生所渴求的。大学生,不应该是像小学生那样,听老师读教科书的学认字儿的,而是应该进行思想碰撞,思维拓展和智力锻炼的。
老戴一直念叨着想念西藏了,让我想起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感慨万千。“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什么颜色的都有。”让我想到了一个大学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未忍抛得我庐去,一生勾留是此曲”,不知此曲是《九歌》否?一句“霜雪偏寻病客须”令我倍感凄凉,只好安慰老戴“衰极而盛,悲极而喜”,只有安慰,其他的似乎我什么都做不了。
在《国立河南大学之风雨》中,看到介绍三四十年代的“国立河南大学”时,是这么说的: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另一是善于经营,……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南大学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每每读到这一段儿时,都是很自豪,很怀念,很期盼。这是曾经的“国立河南大学”的优秀之处,成功之处。“歪才怪才偏才”,而如今猛然发现老戴做了这么久冷板凳,我该说什么好呢?以后我在读到这么久我会有什么更多的感悟呢?真的希望我们的母校“河南大学”越办越好,重振当年雄风,不再只是被人惋惜地称作为“被遗忘的贵族”。
发完短信,分外伤感,是为老戴伤感呢?是为河大伤感呢?还是为中国高等教育伤感呢?也许都有吧!祝福老戴!祝福母校!祝福所有的大学生朋友!
附文:《国立河南大学之风雨》
国立河南大学之风雨
引用一段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老校长的话:“虽然我们华工近年来进步很快,但我校还不是一所一流大学。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大都是工匠,是匠才,没有大作为,缺乏影响力。我们只能培养工程师,却培养不出机械学家,缺少原创成果。河南开封有个地方大学叫河南大学,只有几百亩,连“211”都不是,但人家培养了一百多位省部级领导、几十位大学校长,像人大的袁宝华、台大的阎振兴,还有复旦哈工大的党委书记,黄埔同学会的会长,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长等,这样的学校未来是大有前途的……”
在明伦老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讲到老河大,眼含泪花,十分激动,“那个时候的河大在全国有几个能比得上的?百年老校啊,还不是全国重点,没进入211,我感到对河大太不 公平了。”这位老教授,在河大生活了将近50年,退休了,每天傍晚,还要在幽雅的校园走走看看。
   河大到底“沦落”什么程度,为什么这么多人流露出不满情绪?翻开河大的历史画卷,也许会找到些许答案。
   1902年河南大学堂在省会开封诞生,十年后的1912年,在辛亥革命和欧风美雨的浸淫下,河南留学预备学校应运而生。与当时北京的清华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上海的南洋公学三足鼎立,成为国内仅有的三所向欧美派遣留学生的基地。后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培养出了赵九章(中国卫星之父)、杨廷宝(建筑大师)、阎振兴(水利泰斗)、张伯声(地学巨子)等人。
  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南大学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南大学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解放前开封的运河还通畅,河大有很多来自省外的师生。在这个不安定的时代,河大的科研、教学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从二十年代投身殷墟发掘开始,河大师生一直是殷墟和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董作宾、石璋如、尹达、孙海波、郭宝钧、朱芳圃等著名学者。经济系学生邓拓在校写成《中国救荒史》,填补了空白。化学系学生马可床头作曲,终成一代大家。医学院投入到台儿庄抗战医护贡献巨大,文学院出现了作家群星河灿烂。很多后来的名人如袁宝华、白寿彝、侯镜如、王实味、姚雪垠等都曾在河大就读。
   然而随着省会西迁,东京的繁华犹过眼烟云,留在开封继续办学的河南大学因地缘等各种关系一次次失去提升的机会。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河大开始按照师范学院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瘦身分拆,广播慧种,折木成林。分拆出来的支系先后组建成中原大学 (即今日中南财经大学)、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农大、武汉水利学院,并遣诸多专业支援邻边郑州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等高校,所以有人称河南大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大学之根之母。
   “九五期间”无缘211,“十五期间”再次失去省部共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机会。由此,河大人,乃至河南人流露出强烈的不满。
   这种不满,有人发泄在开封经济的不景气,城市日益衰落,进而导致河大的直线下降。但是,“从国外大学看,世界著名大学像剑桥、牛津、海德堡等都处在偏僻的小镇。我认为,一所大学应远离在政治经济中心70公里的地方,保持学术的独立,精神的自由,象牙塔的清净。”河大原副校长王发曾说道。王的头衔之一是河南省城市规划发展委员会副主任。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别,中国的著名大学无一不在经济发达区或省会城市。1936年,老舍在《青岛与山大》中写到,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他的特色总多少与他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事实上,山东大学搬迁到省会济南后,实力大增,成为第一批211、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
   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曾说过,我的经验,欧洲也好,美国也好。越是僻处小镇的大学,可能越是有一堆闪闪发光的玻璃楼组成。相反,最著名的大学,像是剑桥、牛津、哈佛,还有索邦的那些大学,大部分都古老、沧桑得像座庙,看上去有点破、昏暗。不错,我们不能小看了那些破旧的钟楼、厅堂、老房子,那里有着太多的历史,足足可以写成几部大书。正如走进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问其中,虚帘曲栏,阅人多少,有百年台诏,终日夷犹。
  河南大学校园在起步初期就体现了鹤立鸡群的气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至今还昭示着当时的魄力和档次。这些建筑是比肩于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校园)、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校园)的,位居国内前列。规模宏大的大礼堂耗资二十万大洋,从德国进口屋架,可容纳三千人,而当时河大仅有五百师生。斋楼、六号楼、七号楼别具匠心,令人赞叹!这些建筑中西合壁,科学美观,至今仍是河大的骄傲。当时校园东边是明城墙,西边是河,北边是铁塔,南边是大湖,一派宁静优雅的气氛。遗憾如今已变化很多。解放前河大有2000多亩校区,号称华北第一大校(当时清华还没有东扩),分散于开封城的多个地方。解放后随着农、工、医学院独立,只剩下八百亩校园。
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评估中,河大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河南大学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几所中国高校之列,李约瑟亦曾到访河大。2003年,央视在录制“世界著名大学”纪录片中,在内地众多高校中选择了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地处中原,坐落在古城开封,又经历了严重地失血。种种原因导致了河南大学没有像几十年前同一起跑线上的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得到好的发展。但是,河南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没有放弃追求。河南人并不像聪明的南方人一样精通商道,他们只是勤勤恳恳地耕耘在农田间,工作在工厂,服务在岗位。他们踏实,勤劳,更懂得感恩。河南的孩子更是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有一个老人,1912年在欧风美雨中诞生;
民国时,她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泽被中原大地;
抗战时,她流落四方,却坚持着传递思想和火种;
新中国成立后,她不计得失,折木成林;
新世纪以来,她厚积薄发,重焕青春光彩;
她就是中原高等教育的开启者——河南大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30 18:04 , Processed in 0.0956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