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 石明芳:明清苏州藏书家抄书活动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4:2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文荟萃。  苏州历史悠久,文风昌盛,素以教育发达著称。从唐代到清代的1300年间,共有文状元45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7.55%,武状元5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4.35%。尤其是清代,苏州共出了26名状元,苏州也因此赢得“状元之乡”。状元之乡的苏州,私家藏书十分发达,起于唐宋,盛于明清。早在宋代叶梦得即“平生好收书,愈十万卷,置之吴兴弁山山屋,建书楼以贮之”。至元代袁易、陆友等汇藏俱富,士人重之。至明末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的出现,苏州藏书数量之丰富、藏书家之众多,在全国首屈一指。明代苏州藏书家达66人。近人蒋吟秋先生《吴中藏书先哲考略》共收罗吴中藏书家140余人,流寓吴中的藏书家10余人。又据《历代藏书家辞典》载,苏州共有藏书家达576人。苏州藏书家人数之众多,藏书之丰富,居全国之冠。苏州藏书家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既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单从明清苏州藏书家的抄书活动出发,对这一时期苏州私人藏书家的抄书功绩作出分析。

1  苏州藏书家抄书传统

抄书一直是藏书家增益藏书的重要手段,这不仅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如此,即使在中国古代印刷业比较发达的明清二代,苏州藏书家抄书之风仍然比较盛行。明朝学者吴应箕总结了抄书的三个好处:一为巩固记忆,二为校雠讹误,三为练习书法。吴应箕不曾提到的另一大好处是:抄书还可成为藏书家。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江苏吴县就出过一位靠抄书抄成藏书家的吴翌凤。吴翌凤是个穷读书人,经常处于家无隔夜粮的窘境。可他又非常爱书,非常想拥有书。百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抄书。好在江浙一带文化发达、藏书成风,许多人家都或多或少有书。吴翌凤到处求借,由于他人品好,讲信用,借到了不少好书。他一面抄书一面读书,不仅如愿拥有了上千卷书,学问也与日俱增,逐渐成为当地名士。这一来,吴翌凤借书就更方便了,一些有名望的藏书家也愿意与他互通有无,他得以借到、抄录更多的好书甚至是稀见的书。不过,借书是有时限的,吴翌凤必须全力以赴地抄写,才能保证按时归还。白天,他在家中抓紧时间抄书,连饭也顾不得吃;到了傍晚,他为了节省灯油烛火,尽可能在室外利用自然光线抄写;冬日,他的手冻得几乎握不住笔,还是呵一呵手坚持抄下去。每抄完一本书,他总要仔细校对几遍。他抄写的书,不但字迹工整秀逸,而且没有错别字,被藏书家们公认为善本书。当时的读书人无不佩服吴翌凤,把他视作当之无愧的藏书家。吴翌凤也为自己刻了几枚藏书印,其中一枚的印文是:“爱读奇书手自抄”。
吴翌凤逝世后,他的遗书成为众多藏书家争购的珍品。有幸运的学者得见他亲手抄录的《秘册汇函》、《古香楼汇丛》、《秘籍丛函》等书,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些书“皆巍然巨帙,精楷密写”。吴翌凤不光抄书、藏书,还写了不少书。仅流传下来的就有《逊志堂杂抄》、《经籍举要》、《国朝文征》、《东斋脞语》、《怀旧集》、《与稽斋丛稿》等,足见他并不是空头藏书家。


2 苏州藏书家抄书活动特点分析

明代苏州藏书家抄书有二大特点。第一,明抄内容以宋刻本为主,究其原因,
宋本错误较少。明代雕版印刷极盛,书量大增,但明本内容校勘不精,和宋本相比,往往大相径庭。因此,明人推崇宋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黄丕烈因藏宋版书百余种,将藏书楼命名为“百宋一廛”。但是,传世宋本毕竟有限,只好以影抄本来弥补。第二,明抄书法较高。张元济说:“赵明诚《金石卷》三十卷,宋椠久亡,世传抄本,以箓竹堂叶氏抄本为最善。” 古代考状元,一是看文采,二是看书法。因书法欠佳而名落孙山的不乏其人。状元大多写得一手好字。然而,真正能称得上书法家的状元,并在书坛艺苑中留名垂世的却是凤毛麟角。明代吴宽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状元书法家,善写真、行、草书。吴宽手抄的卷帙,自署“吏部东厢书”字样,都为其晚年手笔,非常珍贵。文征明是明代四才子之一,其所抄图书,即文抄本的影响颇大。在当时藏书家的心目中,苏州三大抄书家,即文征明的文抄,吴宽的吴抄,,叶盛的叶抄,名满大江南北。因此,不少传世明抄,都是书法珍品。
清代藏书家抄书互通有无,风气比明更盛。为了防止古书亡佚,清初曹溶《流通古书约》说:“今酌一简便法,彼此藏书家,各就观目录,标出所缺者,先经、次史、次文集、次杂说,所著门类同,时代先后同,卷帙多寡同,约定有无相易,则主人自命门下之役,精工缮写,校对无误,一二月间,各赍所换互换。此法又数善,好书不出户庭也,有功于古人也,自所藏日以富也,楚湖燕地,皆可行也。”这种互交有无的抄书方法,早在宋代就有先例,但尚未普及,到了清代,已蔚然成风气。钱曾结交了许多学者和藏书家,经常向这些人借抄善本和珍籍。苏州藏书家抄书成果斐然,除了他们自身勤奋不懈的精神外,与同时代诸多藏书家慷慨借与是分不开的。
3  苏州藏书家抄书活动的主要功绩

3.1 精校精抄,珍贵典籍泽被后世
苏州的藏书家对图书情有独钟,有的甚至在一生中对图书的研读、校勘、抄
写和收藏达到了不遗余力的痴迷地步。作为学问家和藏书家所精校精抄的抄本书就成了中华文化典籍的瑰宝。苏州许多藏书家的抄本书因其完整精善而被世人赞誉为“毛抄本”、“文抄本”、“叶抄本”、“吴抄本”、“钱抄本”、“秦抄本”、“冯抄本”、“柳抄本”、“杨抄本”、“沈抄本”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清常熟藏书家瞿绍基等人,也以其抄校精良而享誉海内外。
毛抄本:明末常熟人毛晋父子的抄本书。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晋,初字东美,一字子久,号潜在。喜藏书,积书八万四千多册,多宋、元旧椠。毛晋抄书、刻书均名闻遐迩。毛氏藏书最大的特点是影宋抄本,其影写之精良,为历代藏书家所重视,视为秘宝,其中不少都是罕见秘籍。所用于抄书的格纸版心上印“汲古阁”标记,格栏外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八个字。清代学者段玉裁(1735—1815)甚至誉为“凡汲古阁所抄书散在人间者无不精善”,孙从添(1692—1767)《藏书纪要》也说毛氏的影宋抄本是“古今绝作,字画、纸张、乌丝、图章追摹宋刻,为近世无有”。清代乾隆年间的皇家书目《天禄琳琅书目》卷四为影宋抄本,该书目称:“毛晋藏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见而藏诸他氏不能得者,则选善手以佳纸墨影抄之,与刻本无异,名曰‘影宋抄’,一时好事家皆争效之。而宋椠之无存者,赖以传之不朽。”故而世人视“毛抄本”仅次于宋本一级。
文抄本:明文征明的抄本书。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又字征仲,别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著名藏书家。文征明嗜好藏书,筑有藏书楼玉兰堂。玉兰堂位于文家典雅的庭园之中,庭园内植有海棠、菊花、牡丹、梨花等许多名花,还有许多青竹。然而庭园中最有特色的就数玉兰花,这是文征明最喜欢的,他曾专门作赋歌咏玉兰花的芳洁高雅:“重兹兰之属,不与凡卉群”。受明初藏书风气影响,文征明也注重收藏抄本书。文征明本人喜爱抄书,一种书一经其抄录,顿时身价倍增。在当时藏书家眼中,玉兰堂抄本与吴宽丛书堂抄本、叶盛箓竹堂抄本并著,名满大江南北。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卷二《大堂西域记》十二卷,明文氏玉兰堂抄本,十二行二十七字。文征明跋云:“《大唐西域记》向无善本,字多玄豕。嘉靖寅夏,偶从金陵假得宋本携归玉兰堂,命子侄辈分手抄录藏之箧笥。是岁重阳后一日,征明识。”
叶抄本:明叶盛的抄本书。叶盛(1420—1474)字与中,号蜕庵,昆山人。正统十三年(1448)中进士,历官兵科给事中、山西参政、两广巡抚、吏部左侍郎等。生平嗜书,手自雠录至数万卷。每抄毕辄用官印识于卷端,其后裔叶恭焕等亦多抄书。叶盛遇奇书异本必购之或抄录为快,又精于校雠,考辨出不少诗文中的讹误,如元人《挽文丞相近体字韵诗》,有人认为出自翰林王磐之手,也有人说是徐世隆所作,他考辨认定是:“赵松雪集怀德清别业第二诗唐钱起诗也”。
吴抄本:明吴宽的抄本书。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当时有:“吴中文士第一人”之誉。成化八年状元,授修撰,侍讲东宫,弘治间迁左庶子,累迁掌詹事府,入东阁,进礼部尚书。赐号“文定”。吴宽喜藏书、抄书,藏书多抄本。《静志居诗话》云:“是时吴中藏书家多以秘册相尚,若朱性甫、吴原博、闫秀卿、都玄敬辈皆手自抄录。匏庵遗书流传者悉公手录,以私印记之,前辈风流,不可及也。”
钱抄本:明末清初常熟人钱谦益、钱谦贞、钱曾的抄本书。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东涧遗老、蛾嵋老衲、石渠旧史。钱谦益一生嗜书成癖,收藏不遗余力,绛云楼为其藏书之所。绛云楼藏书来源一是抄录,二是购买。凡遇自家缺藏者,必转借抄录入藏。顺治五年(1648),年近七十的钱谦益还因为编撰《列朝诗集小传》,需借阅明人诗文,亲自赶往南京的黄氏千顷斋去抄录了许多明人著作。
钱谦贞(1593—1646)字履之,号耐翁,钱谦益从祖弟,善书法,喜藏书、抄书。所抄书格纸版心有“竹深堂”三字。
钱曾(1629—1701)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年少好学,工诗,从族曾祖钱谦益学,遂精于版本鉴赏。
秦抄本:明常熟人秦四麟的抄本书。秦四麟明万历贡生,所抄书甚富,笔法流逸,为世人珍视。
冯抄本:清初冯舒、冯班、冯知十兄弟三人的抄本书。空居阁是清初江苏常熟人冯舒(1593—?)、冯班(1602—1671)、冯知十(?—1645)兄弟三人的室名。舒字己苍,号默庵,别号癸巳老人,家多藏书,钱曾称其“多异本”。舒博学多才,尤工诗,与弟班齐名,时称“二冯先生”。
柳抄本:明柳佥的抄本书。柳佥字大中,号安愚,又号味茶居士,喜抄书,尝摹写唐人诗数十种,又曾取宋刻本《水经》40卷手抄改正错简,校核精确,为世所称。
清常熟藏书家瞿绍基的抄本书:瞿绍基(1772—1836),清常熟古里乡人,字厚培,又字萌棠。瞿氏藏书自清乾隆末年至今,已近二百年历史。创始人瞿绍荃取“引养引恬,垂裕后昆”之意,称其藏书楼为恬裕斋。瞿绍荃与瞿镛父子因收藏名贵的钱琴一张(现珍藏在国家图书馆)、铜剑一柄,又称其藏书楼为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为清末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瞿氏远祖为晋高士瞿硎,南宋时自河南迁通州海门,元初避兵南迁,其中一支于清初由羊尖迁常熟古里定居。自古里始祖逸少公至今,约传十二世。瞿氏世代均喜藏书,特别对那些稀见珍本,通过影抄、精抄才得以流传至今。“铁琴铜剑楼抄本”以其抄校精良而享誉海内外。



3.2寄情存志,抄书用纸各具特色
古代藏书家都喜欢为自己的书斋、藏书室、藏书楼起个雅号,以寄情存志、特表风格。例如,明吴县人杨循吉,喜读书抄书藏书。为其藏书室起名为“卧读斋”,以表明他愿终生以书为友,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心志。藏书家们或终日丹黄手校、亲自抄书,或请人写录,因而用纸颇多,形成了各家的用纸特色。现将苏州一些著名的藏书家、抄书家之姓名、字号、室名、斋号、用纸特色例举如下:
赵琦美:明常熟人,字玄度,号清常道人;室名脉望馆;抄书用纸喜印墨格。
赵琦美的脉望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藏有海内外孤本《古今杂剧》二百四十二种,全部是元明两代的剧本,是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此书大部分经赵琦美手抄、手校、后辗转流入钱谦益、钱曾、季振宜、何煌、黄丕烈、汪士钟、赵宗建、丁祖荫等著名藏书家手中,后来一直处在若存若亡状态之中。及至民国27年(1938)的抗战时期,此书忽然在上海出现,书商从三千元炒至一万元索高价待沽。其时郑振铎先生正在上海,他深知此书的价值所在,他“唯一的希望,此国宝不至出国”,惟恐此书再度落入不见天日的谁家书箧之中,便竭尽全力抢救,尽管当时他生活并不宽裕,靠典当旧书为生,但还是多方呼吁,力主政府收购,并按书商限期三天凑足九千元之数,经过一番周折,《古今杂剧》终于得到抢救,不致沦于他邦或湮没,现藏北京图书馆。郑振铎先生在《劫中得书记》一书的长跋中,将此书重新出现,誉为仅次于敦煌卷子、居延汉简、内府大库档案的新发现,,从中亦可见这六十四册、二百四十二种《古今杂剧》的价值所在。
叶盛:明昆山人,字与中,号蜕庵;室名赐书楼、箓竹堂;抄书用纸喜用绿墨二色格,版心镌“赐书楼”或“箓竹堂”,其抄本除喜加盖官印外,也常用“叶文庄公家世藏”印。
吴宽:明长洲人,字原博,号匏庵;室名丛书堂;抄书用纸多用红格,版心印“丛书堂”三字。
文征明:明长洲人,字征仲,号衡山;室名停云馆,玉兰堂、玉磐山房;抄书多用蓝格纸,栏外镌“玉兰堂”或“停云馆”。
吴岫:明吴县人,字方山;室名尘外轩;抄书用纸多印绿格,版心不镌室名。
沈与文:明吴县人,字辨之,自号姑馀山人;室名野竹斋、繁露堂;抄书用纸多在栏外镌“吴县野竹斋沈辨之制”,或在版心下镌“吴郡沈氏野竹斋校录”字样。
秦四麟:明常熟人,字季公;室名致爽阁、玄斋、又玄斋、玄览中区;抄书用纸在版心常镌“致爽阁”、“玄债”、“又玄斋”、“玄览中区”字样。
杨仪:明常熟人,字梦羽,号屋川;室名万卷楼、七桧山房;抄书均用格纸,版心有“嘉靖乙未七桧山房”、“卷楼杂录”字样。
毛晋:明常熟人,字子晋,一字子久,号潜在,名绿君亭、汲古阁,目耕楼;抄书所用纸张为特制,印墨格或不印格,版心有“汲古阁”三字,格栏外“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八字。
叶树莲:明昆山人,字石君;室名归来草堂,朴学斋;抄书格纸外多镌“朴学斋”三字。
钱谦益:清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室名绛云楼;抄书用纸喜印墨格或绿格,版心镌“绛云楼”字。
钱谦贞:清常熟人,字履之,号耐翁;室名竹深堂;抄书用纸版心多镌“竹深堂”三字。
钱曾:清常熟人,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  室名述古堂、也是园、莪匪楼;抄书用纸喜印墨格,栏外镌“钱遵王述古堂藏书”或“虞山钱遵王述古堂藏书”字样。
顾楗:清元和人,字肇声;室名善耕堂;所抄书叶栏外有“善耕顾氏文房”六字。
徐乾学:清昆山人,字原一,号健庵;室名传是楼;抄书用纸版心多镌“传是楼”三字。
惠栋:清吴县人,字定宇,号松崖;室名红豆斋;抄书用纸栏外镌“红豆斋藏书抄本”字样。
黄丕烈:清吴县人,字绍武,号荛圃;室名士礼居、百宋一廛;抄书用纸喜印墨格,多有题跋。
袁廷梼:清吴县人,字又恺,号绶阶,又题寿阶,曾更名廷寿;室名贞节堂、三研斋、五研楼;抄书用纸喜印绿格,版心下镌“贞节堂抄本”字样。


参考文献
[1]  康芬.明代私家藏书特点探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1(4):63-64
[2]  司马迁. 史记·管晏列传第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3]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研究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2-94
[4]  曹培根.古代私家藏书流派及虞山派、浙东派论析[J].常熟高专学报,2002(2):105-109
[5]  王兵. 吴地藏书文化初探[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3):62-63
[6]  宋若云.谁驾玉轮入海底 辗破琉璃千顷——《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发现和流传[J] .学术研究,1998(8):7-9
[7]  王国强.中国古代藏书的文化意蕴,图书与情报,2003(1)20-24
[8]  叶瑞宝.苏州藏书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9]  任继愈.中国藏书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
[10]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图书馆办公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30 19:08 , Processed in 0.0869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