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传统(代序)
一些需要大力提倡的东西,往往是人们缺乏的东西,也可能是:提倡者认为人们缺乏的东西。比如“诚信”,比如“环保”,再比如——“国学”。
无可否认,现在的我们与传统有太多的隔膜。不必说“四书”“五经”,也不必说“二十四史”,更不必说那浩瀚的上下五千年,单是分不清表兄与堂兄、外甥与侄子,就足以让友邦惊诧了。只顾拿来,却不知道自家有什么东西,不是数典忘祖是什么呢?
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确实有必要做下普及,然而,知识的匮乏并不等于传统的丧失。所以,大可不必以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也不必摆出救世的姿态,以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非要恢复“唐虞之治”才行。
真正的传统,从未有过断层,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通常认为的文化断层,莫过于秦始皇的“焚书”,然而焚书过后,诸多经传在民间重现,到了汉武帝时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元人马端临在《经籍考序》中评论此事:
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无一卷流传至今。以此见圣贤经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
虽然语涉夸张,但是可以认为:真正的传统并没那么容易摧毁。每一个时代,总会有人寻求新文化,也总有人关注旧传统。有人办《新青年》,就有人谈《国故》;有人写《常识》,就有人创立“国学新知”。只要有一个人在坚守,传统文化就不会有断层。
当代学者李振宏谈到国学时说:“历史的选择是无情的,一切死亡的都是该死的,历史不需要悲悯情怀。”今天我们谈传统文化,当然不是出于怀旧,或是想要“回到传统”。我们希望藉此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文化命题。
事实上,我们一直都活在传统中,传统与现代,是一不是二。数年前,朱季海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
什么叫回到传统?所谓传统就是会一直传下去,传不了的就不是传统。每天都在前进,哪里回得去?
这种自信和从容,仿佛让人回到了传统。
201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