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8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 俞小六:我为什么学古汉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15:3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链接:《俞小六:我为什么学古汉语?》


文|俞小六

在正式开始我们的古汉语学习之前,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学古汉语?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学,专业方向是训诂学,极冷门的一个专业。经常会有人问我:“你这专业,毕业有什么用?”我知道日常聊天用不着什么大道理,更何况人家也就随便问问,答曰:“可以找个大学,教古代汉语。”“哦,当老师也不错。”谈话结束。
然而,大道理可以不讲,但对于专业的学习来说,还是要提醒自己一下的。不然,在一个极冷僻的路上你很难坚持下去,或者说你会走得很辛苦。那么,我为什么要学古汉语呢?而古汉语又有什么用呢?


据说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多数人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却少有人关注自己的身心,直到遇到身体疾病或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想起自己时,往往为事已晚。
《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说古时的学者都是在自己的身心上用工夫的,而不是在外面耗费心思。如果我们也这样做,并提早关注、提早了解的话,那么就会避免诸多的后患。那如何才能预防呢?比如你现在贪吃贪睡而且发胖,也不必苦恼了。要知道,这是因为以前的不良习惯造成的,改掉以前的不良习惯,慢慢就会好转了。就这么简单。
一个人当下的状态,是由以前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如果想改善,那就要先了解之前哪里出了问题,然后修正这个问题,人就会越变越好。一个人是这样,一群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然也是这样。


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时段,仅仅是同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传统中,它仅仅是名为“现代”。(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现代”所呈现的状态,是传统遗留下来的。好比你之所以拥有现在的工作和朋友,拥有种种的观念和见解,都是和曾经的经历见闻分不开的。
我们提倡“活在当下”,但需要明白,“当下”也是过去的延伸。我们永远摆脱不了自己的过去,面对它、接受它、了解它,才能更加明晰自己的当下,才能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希望到哪里去。
遗憾的是,我们一个人可能连昨天做过什么都想不起来了。(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人很难真正认识自己。)那么,如何了解“我们”的过去呢?也很遗憾,真实的历史永远无法复原。前人遗留给我们的只有传世文献、图像,还有部分出土的实物,可这真心太少了。再说,即使有现代的高科技,留下古人所有的声音影像,但他们当时每个人心中在想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怎么样,我们也很难测知。再说下去,恐怕就要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了,那么,打住。
然而,无论有多么困难,试图了解自身的过去,希望自身越来越好,永远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一切知难而进的尝试和努力,无疑都是值得敬佩的。曾经有位哲人说:“当你面对两条路而犹疑的时候,选最难的那条。”
就是这样,作为一个憧憬美好未来的人,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过去。


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浩瀚的四库全书,还是三藏十二部全部经典,都足以让我们引以为傲。不过,若仅仅挂在口头炫耀,自己其实并不怎么懂,那它与自身仍是了不相干。坦率讲就是,你已记不清自己的过去了。

那么,如何去读懂这些文献呢?
恩,首先,你要识字。不要惊诧,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古代的文字与现代有所不同。权且不说更早的甲骨金文籀书小篆,至少要能认识并能区分繁简字,不然会闹出许多笑话。比如这个“后”字,在古文中指的是王后、皇后,是万万不能用繁体字“後”的;再如这个“丑”,在“岁在癸丑”(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是绝对不可以写成繁体的“醜”的;又如有人姓“郁”,你若自以为是写成繁体字“欎”,那肯定要闹笑话。当然,这些都是常识。所以,首先要认字,先是繁简字,进一步古文字,就更好不过了。
其次呢,要知道字的读音。也不必惊诧,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同样的一个字,古人的读音与我们现在绝对不同,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的读音更是不同,那这里有需要有所辨别。如果你留心的话,就会发现,年轻人的新上海话与上世纪的老上海话已经有所变化,可想而知百年前、几百年前人的说话会是怎样,如果再考虑到人口流动,同样一个字,你能想像当时的人是怎样读的么?所以,我们读古书中遇到一些字的读音与今天不同时,当作如是想。
那么,最关键的,就是要弄清楚字、词、句的意思了。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同样一个字词,它的意思与今天很可能不一样。古汉语中的同一个词,它的词义会扩大,也会缩小,甚至会变成另个意思。比如古汉语中的“朕”可以泛指“我”,“亡”也不单指死亡,现在的词义就缩小了;再如古汉语中的“河”多特指黄河,“江”多特指长江,现在的词义就扩大了;再如,古汉语中的“走”指的是跑,“诛”是责备的意思,现在的词义就完全变了。如此等等,不必多举。所以,一定要知道这些变化。


以上所讲,都是古汉语的基本功,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功,凭借自己所学的现代文化常识去读古书的话,往往会厚诬古人,如果又拿这些心得去教别人的话,更会贻误后人。所以,基础很重要。清代学者治学,皆以通晓古音古字为基础,“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他们认为读书是为了求道,从字形、字音、字义入手,就能下学而上达。好比佛家教人“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一样,也都是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来的。


清人治学,以刻苦谨严著称,皓首穷经的人比比皆是。当时学者就有近视的,如上海嘉定的钱大昕,据说晚年因读书而视弱,远处来人都看不清脸,然而一翻开书本,即使字小如蝇,也能一目十行。这种神乎其技,我们泛泛之辈,望尘莫及了。
那我们今天读古书,做不到清人那样,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呢?当然不是。
古书中的字形、字音、字义,虽然与现在不同,但所记载的都是无非仍是那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峰。千载而下,我们的所思所想,有时或与古人暗合,有时未必见得比古人高明。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种种的离合悲欢,喜怒哀乐,虽外境不同,心中感受实则一样。那么,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知人而论世。了解了这个人,了解了他所在的时代,再辅以一些古汉语的基础知识,那我们对古书的理解,即便不中,恐怕也不远吧。

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如果单从字形字音字义来讲,未免太过枯燥,那么,我会借助一些文章或者故事。需要提醒的就是:这些文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透过文字,去了解当时的人和当时的事,进而去想我们现在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们是甘于现状呢?还是放任自流呢?是活在当下呢?还是逆流而上?
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编辑|魏庆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27 19:51 , Processed in 0.03897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