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9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 俞小六:《诗经》——“一言难尽”与“心心相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0: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俞小六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经·序》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诗经》。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被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实际上,直到现在也有使用,只是大家并不觉察。比方我们说一个人“风雅”,这个词就来源于《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再比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指的也是《诗经》。而“骚”指的是《离骚》,那个我们以后再讲。
翻开《诗经》,我们会先读到一个《序》,里面就有开篇引的那段话,什么意思呢?这样,我们来想像一个场景:
一个人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感情,本来只是用嘴说,后来发现仅说话不足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于是开唱。唱了之后,似乎感觉效果还不够好,于是不知不觉加上手势,开始手舞足蹈了。
好!总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用语言不足以表达他内心的感情。为什么语言不足以表达呢?可能他当时内心戏比较复杂,真的非常难以传达;也可能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只好借用了更多的表达形式(声音、肢体);当然,也可能是听他的人太笨,他选错了倾诉对象。好吧,我不猜了。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最大障碍就是沟通障碍,而人际交往中的最大成本就是沟通成本。有人以为沟通很简单,不就嘴巴说说话么?真心是,他把问题想简单了。比如上面的案例,他不仅用了说话,还用了不同形式的表达,他当时的内心是复杂的,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一言难尽。

人毕竟是先有了想法,才会要去表达,但是无论怎么表达,都不能完整传达自身的感受,这是语言的天然缺陷。比如,我写下“我今天很开心”,你看到了,也不会就和我一样开心了。同样,我说我不开心,你看到的也只是个名词而已。所以,别人如果没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说句“我能理解你”,这样的话,是大可不必当真的。
大乘经典《百法明门论》开篇:“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基于学古汉语的习性,我就有过这样的理解。当初,世尊开门见山,直接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大家:世间的真相,“一切法无我”。可惜,下面听讲的人如坠雾里。后来,到了世亲菩萨,只好接着这个说:“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向大家解释了什么是“一切法”,什么是“无我”,但似乎仍没有多少人懂啊。于是,他就又接着详细说了一百种法。然而,直到今天也不晓得,有多少人也证得了真相。
有个成语叫“言语道断”,我认为很好的描述了这个现象。说修道人的境界,当他用语言来表达时,就已经不是道了。语言当然不是道,它只是语言,也许表达后能让人见道,但也未必。历史上有一个“指月”的公案,说有人用手指天上的月亮,对人说“看,天上有月亮”,但是听的人只看到了手指,误以为这个就是月亮了。还有的人根本就眼瞎,那任你怎么指,他也看不到月亮的。
同样,每个人的经验和感受都是独特的,当我们用语言表达这种感受时,只能传达出一部分。表达能力不好的话,还会让对方误解;就算表达能力好,也还需要对方有至少相似的经历才行。那么,如何能把这种感受传达的更完整呢?那就需要善于表达了。

首先,我们最常用的表达形式,当然就是说话了。开口说话,这是多数人最早学会的一项技能,既然是技能,那就需要妥善使用。比如,我从来不认为能说会道是善于表达。理想的表达,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机灵,而是为了更好的沟通,与沟通无关的表达,多半意义不大。
其次,就是文字的表达了。文字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本来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字符,你可以把它串成诗词曲,也可以串成散文小说剧本。好似音乐只有那几个音符,却可以谱成不同种类的乐曲。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都是编织文字的个中高手。我们以后主要接触和学习的,也都是这些串好的文字。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古人的文字,去与古人沟通、了解古人,一方面,当然是我们具备了古汉语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古人超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以上两种,口语和文字,是我们最常用的语言表达。不过,我更愿意把一切能用来表达的,都称作“语言”。
我所理解的“语言”,真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并不限于语言文字。比如我们还可以画画,这是视觉语言;也可以用音乐,这是声音语言;还可以用舞蹈,这是肢体语言。如此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另一种形式的“语言”。当然,这些“语言”较为专业,如果你没有获取这些技能的话,还是能够“手舞足蹈”的。但表达效果如何,那只能看运气喽。
历史上的文化人,都是善于表达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必见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总是粗通一二的,而个中高手,更是能青史留名了。最有名的比如苏轼,能诗能词能作画,还是书法家,还能写奏折。近代书法家,也有诗书画印“四绝”的,但与古人比起来,那是远远不如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有必要掌握这么多种“语言”吗?假如说,我们学会了上面讲的各种“语言”,可我们都明白:如果与人沟通时,要调用这么多种“语言”,那也真够累的了,这件事,恐怕“说”不清。

有史为证,理想的沟通往往是简洁明快的。
中国禅宗历来标榜“不立文字”,就是传授心法,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语言文字。这种作法,当然是有渊源的,禅宗被称作“教外别传”,它早年的传承并不用语言文字,而是“非主流”的。
最早在灵山法会上,大众在静待世尊说法,世尊那天居然一个字也没讲,就拈起了一朵花,自己低头看了看,然后,没了。众人大惑不解,这算怎么一回事?这时只见人群中,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世尊看到,知道迦叶尊者知道了,说了这么一句经典: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就是“心心相印”的最早由来。看到没?这是真正理想的沟通,这才叫默契。
我一直认为,有效的沟通并不需要太多的表达,而人的心与心之间,彼此是有感应的。比如你很好的朋友到了你家,你心生欢喜,根本不需要你马上去开门倒水,他也能感受到你的热情;反而你讨厌的人,即便你礼数再周全,做得再到位,心与心之间还是有距离的,这种沟通其实没意义。而且,你会很累。
犹记有那么一天下午,我很不开心,也不想说话,于是没打招呼去了一朋友家里。他当时在看书,看了我一眼,就接着忙他自己的。我就在旁边,沙发上斜着躺了一下午,看太阳下山,就走了。至始至终,我俩没说一句话。而我,感觉很踏实很踏实。
他当然是我极好的朋友,你问我到底有多好?很抱歉,一言难尽了。
编辑|李一迎
编后按:此为上海万佛阁古汉语课程第二讲,主要讲语言文字与沟通表达的关系。暂定每周一次,每周六晚发布,有疑问或可探讨处,请直接在义工群内留言,或关注《狂人》公号后留言,编辑部会协助及时处理。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27 19:54 , Processed in 0.04550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