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27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 白靖沧:古文献学小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7:5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看《古文献学四讲》开始算起,我接触古文献学已经十年了。读了很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但惭愧的是没有写出一点东西。这是因为自知学识浅薄,不敢妄自动笔。近日与友人谈及古文献整理,觉得有必要将旧日笔记整理一下,写几篇小文,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公诸同好。

其实讲文献学的书不少,学术大家也讲得非常好,根本不用我再多言。但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将诸家的说法汇集在一起,取其有理有据的说法,记录在案,便于初学者直接入门。

因为都是札记,篇幅来说比较小,此外引用学者论著的部分会多一些。第一篇先写有关古文献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是文献的载体、目录学、版本学及校勘学的一些常识,可能还会有一些逸话,对部分文献学著作进行简单的介绍,也可能选一些名篇作注。这些都视情况而定,没有体例,没有章法,随心而写,随性而作。

是为前言。

(一)何谓“文献”
治史,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基本史料。这些基本史料,又可以称之为“文献”。那么什么是文献呢?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杞,周武王封夏代后裔之国,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宋,周武王封微子启之国,在今河南商丘附近。“礼”,指的是当时王公士庶所遵守的一套社会规范。“征”,征验、证明的意思。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是这样翻译的:

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孔子解释道,这是因为他们的“文献”不够的缘故。这里的文献,指的是两种范畴。“文”指的是历史文件,亦即文字记录;“献”,郑玄注云:“献,犹贤也。”亦即贤士,贤者。物和人放在一起,就是“文献”。

随着时间的演变,“文献”一词逐渐演变为专指文字记录,有关“人”的内容被隐藏起来,但在今日的治史中,“人”又被重新提及,口述历史的材料大量增加,但如何运用是要十分慎重的,这与本文主题无关,暂且不论。

既然知道了“文献”的定义,那么接下来要谈一下文献的研究范围。如上所说,文献既然包含了所有的历史资料,那么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就应该包括古今中外一切的文献,这都是文献学所研究的。但从学科分类角度来说,文献学又不能代替各学科的独立研究,所以要更进一步明确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如果研究范围小了,不能达到研究效果;研究范围过大,又会有方枘圆凿的嫌疑。因此把握好研究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杜泽逊在《文献学概要》中归纳了文献学的研究范围:“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动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这个范围,明晰了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为初学文献学的人拨开迷雾,是应该重点了解的。

知道了“文献”的含义以及文献学的研究范围,那么要谈一下“古文献”了。顾名思义,古文献指的是古代的文献。“古”字是给文献加上时间的概念,从时间上继续界定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从年代上来看,按照学界主流的历史分期来说,应该指的是1840年以前所印刷的文献。按照黄永年先生的观点,在1840年之后,旧式文献继续出现,甚至到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新式书籍,旧式文献也依旧有所出现,古文献的年代下限大体应定于1911年,但1911年之后的旧式文献也应包括进来。

那么说了这么多,治史或者阅读古书为什么要学古文献的知识呢?

杜泽逊说:“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不学习文献学,就无从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材料,也就随之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事倍功半,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学习古文献学的知识,有助于初学者或相关研究人员寻找文献、鉴别文献,以有益于自己的研究。

学习古文献学,主要是要了解三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目录,二是版本,三是校勘。目录能帮助初学者了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有哪些主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内容及流传情况;版本能帮助初学者鉴别文献,知道某种文献较好的版本,从而在阅读时更获益;校勘则能帮助初学者寻找书中的谬误,纠正前人的错误,尽可能地接近文献本身的面貌,从而能进一步解读文献本义。这三者的学习都是需要日积月累,同时还要学习一些其他学问,比如书法各种字体的辨别、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等,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快乐却是非常多的,古文献学的魅力就在于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8:00:46 | 只看该作者
读书时,目录学老师推荐先读《目录学发微》一书。去图书馆寻来,读了几遍也不知道其中到底写了什么,读完也是懵懵懂懂。万般纠结的时候,读了来新夏先生的《古典目录学浅说》和黄永年先生的《古文献学四讲》,这才走入了目录学的大门。再回头看《目录学发微》,也就知道其中写了什么了。

《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先生民国时编写的讲义。讲义有针对性,针对于学生,告诉其这门课的总体含义、概念、发展过程等等。说来应该和普及读物差不多。但是如果没有目录学基础去读这本书,便是摸不到门径,反而会产生畏难情绪。余嘉锡先生也说:“盖昔之学者皆熟读深思,久而心知其意,于是本其经验之所得以著书。至其所以然之故,大抵默喻诸己,未尝举以示人。”学者著书,很多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编辑和整理材料,进而有“想当然”或“本就是”这样的心态,很多应当阐明的地方,从他们自身角度考虑却是理所应当的,这样便让读者读不懂,或摸不清书中脉络,影响阅读效果。可惜的是,余嘉锡先生知道此种情绪,却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走了这条路子,不得不说遗憾。从这点上来说,《目录学发微》并不是十分适合初学者阅读。对于具有一定目录学基础的读者来说,阅读《目录学发微》这本书就不像初学者那样艰难,很多地方顺着余嘉锡先生的思路过来,材料也是学习目录学时常见到的材料,轻而易举便能知道该书大略讲了什么,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提到。

那么什么是目录学?

周祖谟先生在《目录学发微》的前言中说:“目录学是研究中国古代的书籍文献目录,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一门传统的学问。”从这句话中我们要分析出几个信息:首先,这里的目录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书籍文献目录,也就是其研究对象是古代的书籍文献中的目录。“目”指的是篇名或者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知道了这两字的含义,大概也就对目录有了最初的印象。其次,“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这是说目录学的作用,出自章学诚《校雠通义·序》中,大意是说,目录学要通过叙述文献的思想内容,考证作者的学术流派、渊源以及成就,来阐明学术思想的源流和发展。最后,目录学是一门传统学问,“传统”就意味着它现在具有“过去的”这样一个时间范畴,不能与现代目录学的含义及适用范围混淆。

《目录学发微》一书,首先从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谈起,其次是解释“,目录”一词的含义,为其释名。然后讲解了目录的几种类型:篇目、续录、小序和版本序跋。讲清了这些基础概念后再叙述目录学的源流,也就是其发展历史,最后谈了一下目录学分类及其沿革,书后有《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十分实用。

这里要稍微谈一下目录学的作用。几日前,网上有位朋友问我目录学要怎么用,怎么样才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用目录学的教科书就可以解答,但因之在学完文献目录学之后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深知这个问题不能以教科书来解答。今就《目录学发微》以及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

首先,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个作用相关的,是带有解题的目录书。“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这样的目录书是最直接用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用的。余嘉锡谈及“有解题者之目录功用”时,总结了六条,下列之:

一、述作者之意,论其指归,辨其讹谬;
二、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
三、一书大义,为举其纲,书有亡失,览其目录,犹可想见本末;
四、品题得失,藉以求古书之崖略,辨今书之真伪,并核其异同;
五、择探群艺,研核臧否,为校雠之总汇,考镜之渊棷;
六、阐明指要,资学者博识。

这里说得很详细,而这些作用的具体表现,余嘉锡先生也有所总结。

一、篇目,所以考一书之源流;
二、叙录,所以考一人之源流;
三、小序,所以考一家之源流。

解题类目录书这三种体例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也一目了然。

再引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序》中所说:“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也就是说,解题类目录书的作用,就是为了记录古书的各种信息,包括作者、卷数、内容等,让人们了解古书的流传、真伪,从而得知学术的发展脉络,以期为后人研究铺平道路。

最后谈一下目录学的入门。

前文提及来、黄二先生的书,均可作目录学的入门书。然后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读完此三种,可以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完这些也就基本对目录学有所认识了,之后就因人而异了。

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研究中国传统文史的人,或是爱好者,建议都应该先读一些目录学的著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27 14:44 , Processed in 0.08857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