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17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陈慕雷:刘慈欣进化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3:4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笔者看来,刘慈欣是中国科幻界的一个奇迹。有人曾说他“凭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然则在如今欧美科幻界普遍偏人文、偏奇幻的大环境下,说刘慈欣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能向美国黄金时代科幻作家群看齐的科幻作家大概也不为过。但是刘慈欣不是一天炼成的,他的成长和进步既是他个人思想和写作水平进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被读者亲切地叫成“大刘”的刘慈欣,十多年前从《科幻世界》杂志出道的时候还十分的生涩,文笔比不上王晋康等人纯熟,写作主旨有时还过于宏大。但他那种冷静描述的笔风和偏重于技术进步而非人文关怀的思路让他的文章显得跟其他人都不太相同。2006年厚积薄发的他写出了长篇小说《三体》,之后又陆续出版了其续集《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这三部曲在中国科幻史上的地位怎么高估也不为过。

什么样的科幻是好的科幻,科幻的软硬之争早已持续许久,这里也无意再挑起战火。笔者看来,软科幻强调的是科幻小说的小说属性,硬科幻强调的是科幻小说的科学属性。相对软硬,其实我更愿意把那些以写科学技术、理论设定为主的小说称作“设定派”科幻,把那些写故事,表现国计民生人性美丑的小说称作“社会派”科幻。最好的科幻小说当然是故事性好的同时在科学幻想上有独到之处,在我看来刘慈欣最接近这一目标的还是《球状闪电》,其他的小说难免偏向某一方面,大体上走了一条“硬—软—软硬结合”的道路。

首先来看一个刘慈欣的作品年表:

刘慈欣作品年表

这个年表可能会和很多人印象里的不太一样,因为许多作品实际上是早已经写出来,后来才发表的。比如《诗云》作为后续的故事竟然比《吞食者》写的还要早得多,那么《吞食者》其实是《诗云》的前传。又比如,以前我以为《天使时代》是《魔鬼积木》的和谐版,但现在发现《魔鬼积木》比《天使时代》还要晚两年,那么前者就是后者的加料扩写版了。下面我会按照他作品写作的时间顺序来初步探索一下刘慈欣是怎么炼成的。

刘慈欣写第一篇小说《宇宙塌缩》的时候20来岁,那个年代也不像现在孩子们有大把发东西的地方,所以现在看这篇东西语言是非常生涩的,描写也很粗糙,整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创意,即宇宙的塌缩不仅是空间塌缩。这篇和后面的那篇《微观尽头》都是这种类型,故事性聊近于无,但气魄和想想都非常巨大,动辄就是全宇宙范围。而且憋不住东西,短短一小篇藏的宝再好写出来也不震撼,说白了还是写作技术上的事儿。这两篇小东西只能算是大刘的试手之作,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这两篇东西也确实有后来大刘作品的风韵,一是气魄大,二是悬念足。

在此之后刘慈欣开始写长篇小说,但无论《超新星纪元》还是《中国2185》都只好算是社会学的科幻,要说他硬也硬,但跟他平时的路数并不一样。换句话说,这两篇都算是借科幻讽喻现实社会的作品,反映的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90年代初中国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比如《超新星纪元》初版中国孩子的表现其实就是体现的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对八零后一代小孩的看法,娇气啦、爱玩啦、不懂事啦、不爱学习啦、小太阳啦,特别是跟日本美国孩子的对比更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看法,著名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即是同时期的发明。当然大刘这篇作品对中国孩子还是留有信心的,让他们最终经受住了考验。此外,《超新星纪元》也狠狠抽了当时甚嚣尘上的民主派、河殇流的脸。他在这篇文中表达出的对中华文明的深沉大爱也始终贯穿在其之后的作品中。

这两部作品也奠定了刘慈欣之后创作中反映社会现实的基调:一方面是对中国现实的社会制度并不满意,渴望能对社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是没有落入逆向民族主义的陷阱,也并不迷信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但是刘慈欣又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民族主义者。.这种思维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三体三部曲中。

刘慈欣直到上世纪末才开始真正写出带有自己鲜明印记的东西,即后来称为“大艺术三部曲”的《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这三篇跟他最早的小说其实有共同之处,即把故事情节简化到极处,大量的笔墨都用来表现外星人的超级技术。但跟其早期作品不同的是,这时候刘慈欣描写的功力突飞猛进了,他开始明白,越是宏大的想象,越是需要照顾到细节,而且是细节写的越细,越能显出你的宏大来。实际上这三篇文写的就是一个主题:科幻的壮美。穷天下之海制作的超级冰雕,用太阳系弹奏的超级乐章,挖空地球做出来的诗歌存储器,刘慈欣虽然在《诗云》里面表达了技术终究敌不过艺术的想法,但是纵观这个系列,他对能创造无限可能的超级技术还是发自内心崇拜的,这种对科学和技术的敬仰崇拜本该是科幻小说家独具的特点,但很可惜在现在这个年代似乎只有刘慈欣身上还残存着。

《西洋》实际上是类似网络架空小说的东西,我们已经见过太多,他对历史的推演也过分荒唐,可以略过不谈。《光荣与梦想》是很好看的小说,那种对苦难中人民的描写让人心头一热,但算成科幻实在勉强,最多是社会学科幻。《纤维》和《命运》是两篇略带恶搞性质的小品文,算成科幻比较勉强,也可以略过。《信使》是一篇抒情性质比较浓的美文,《圆圆的肥皂泡》则更像是童话故事,可谈的也不多,这里不多提。

《微纪元》是刘慈欣放弃宏大叙事的开始,读这篇文能感觉到一点80年代之前老式科幻小说纯技术科普流的味道,它像《小灵通漫游未来》一样把科技成果展示出来,并描写一种光明的前景。虽然这篇文的细节描写大大丰富,生活气息大大提高,但这仍然是一篇缺少故事性的文章,全篇并没有多么曲折惊心动魄的情节,更不表现或光辉或阴暗的人性。这和同时期另一位科幻作家王晋康的小说其实是形成鲜明对比的。

《天使时代》和《地球大炮》两篇有共通之处,都是表现世俗看法对技术进步的阻力,其中天使时代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是刘慈欣自《中国2185》之后的首次,这两篇也都尽量去写了一个尽量复杂的故事。但是这两篇都还是太过粗糙,《天使时代》教授在非洲研究出转基因人、鸟人打航母的情节听着就不靠谱,所以后来刘慈欣将其重写加料改成了长篇即《魔鬼积木》。《地球大炮》也是,故事情节怎么看都觉得违和感十足。

尽管如此,这几篇拥有光明结尾的小说也能体现出刘慈欣本人对一个拥有进步科学技术的未来的期盼,这在当时流行以“反乌托邦”为主流,反思现代科技的科幻界不啻于一道清风。

《鲸歌》是刘慈欣个人的一座丰碑,从这篇小说他才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作品并逐渐被全国读者熟知。从他写作的角度讲也是一部转型之作,从这篇小说开始他真正走上了科幻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小说中的人物逐渐开始丰满起来,小说也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圆顺的故事情节。不过这篇里面有处常识性错误叫人哭笑不得:蓝鲸竟然是长牙的。

从《鲸歌》开始。刘慈欣走上了量产优秀作品的快车道,他最脍炙人口的几个短篇如《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道阻塞干扰》等等都是99—01年这一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跟他之前的小说相比确实有质的进步,他不再是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幻创意来写,而是真正学会了怎么去写一篇有起承转合的、有前后呼应情节的、有让人喘不过来气的悬念的、有活生生的人物的小说。笔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接触到刘慈欣的作品,并为之折服。至今记得十多年前读《科幻世界》杂志时那种既充满好奇又深深为之打动的感觉。

《乡村教师》其实算是刘慈欣的一种尝试,即把山野乡村和外星舰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交织在一起给人造成的强烈震撼写法。记得当时杂志上就说它制造了“科幻史上最神奇的一幕”,信夫斯言。同时这篇也是刘慈欣完全抛弃科幻内核开始写软科幻的开始,所谓碳基硅基生物联邦决战之类并没有深入去写,只是制造了一个让孩子们拯救地球的机会而已。

《朝闻道》和《全频带阻塞干扰》与之类似,科幻内核不再是故事的重心,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力量。当然并不是说在这些小说中科幻元素可以消失——事实上这些软科幻依然比现在《科幻世界》上绝大多数小说更硬。

这里面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全频带阻塞干扰》,这篇文章有俄罗斯版和中国版两种,但这两者只是人名地名不同,其他情节完全一致。它要写的是一个孤胆英雄牺牲自己拯救祖国的故事。这样的悲壮故事战争小说中非常常见,但只有在这种近未来的科幻背景下才能更加显得其可歌可泣。这篇文章其实也完美体现了刘慈欣本人对自己祖国的态度:她有许多缺点,但我就是不顾一切的爱着她。

《流浪地球》是个中篇,所以能讲的东西更多,感觉这篇有点《三体》雏形的意思,讨论的是在巨大危机和严酷环境下人类社会如何演变的问题。据说它的科学背景有严重的硬伤,但其对人类社会各种思潮的表现还是很成功。

《魔鬼积木》是在《天使时代》这个骨架上经过一些修改加料而成的作品,但这两部作品的格调和主题其实完全不同。《天使时代》有点很傻很天真的意思,只看到了转基因的好处,对其质疑也只是站在宗教和社会传统角度说,其主旨还是在说“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要”。《魔鬼积木》则不然,增加的几段恶心变态镜头也好,把研究放到美国也好,除了让让故事更加接近现实之外,更明确指出了人体转基因技术对转基因个体自己的危害性。“物种共产主义”这个概念也是第一次从刘慈欣笔下写出来,这个思想也延续到了三体中。

《中国太阳》虽然也是结合现实的题材,但是它并不像前面几作一样表现某种崇高精神,主角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大刘自己也说这是向“清污运动”前科幻小说致敬的作品,带有那种科普向技术流科幻的独特韵味。与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故事不同,《中国太阳》和类型近似的《地火》这类作品反映的其实是作为火电厂高级工程师的刘慈欣在中国高速完成工业化的道路上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

刘慈欣第一个创作黄金期的煞尾之作是《球状闪电》。这是一部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可挑剔的佳作,揭示整个宇宙真相的宏大叙事和主角个人的曲折坎坷身世严丝合缝的结合在一起,科学和灵异,阴谋与爱情,国家民族的命运之战,铁血柔情共于一身的完美女主角……单看这本小说的各种元素就能叫人热血沸腾,更何况作者在书中的写作技巧也叫人叹服,故事情节曲曲折折,经常是明明看着有路却撞到墙上,然后明明没有路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球状闪电之谜的悬念却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读者的头顶上压得人喘不过气。等到悬念终于揭开,马上又有一个更恐怖的悬念袭来……这本书从硬科幻上说极硬,要知道直到现在球状闪电科学上都无法给出解释;从软科幻上说故事情节也好人物塑造也好都极佳。说是刘慈欣目前为止最好的小说也不为过分。    《球状闪电》之后刘慈欣走的还是一条技术和故事并重的路子,只是在具体小说上各有侧重。《镜子》、《赡养人类》、《赡养上帝》这三篇集中表现社会问题,属于社会派科幻;《白垩纪往事》、《山》、《思想者》则以设定为主,属于设定派。《吞食者》则比较特殊,它是《诗云》的前传,其中当然有设定的成分,但其又具有科幻一大种类“太空歌剧”的一些特征,故事情节也安排的很是引人入胜。

《镜子》其实都不能算现实题材,得算批判现实题材小说。大刘在小说中直面腐败问题这一巨大的社会阴暗面,人物颇有热血豪侠快意恩仇的感觉,甚至情节也带点侦探小说的味儿。小说最后还提出一个“如果没有罪恶,人类社会将怎么样”的哲学问题。

《赡养人类》写得更加深刻一些,它其实指向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篇小说也是一个预言,哥哥星球说的就是地球的未来,当科技进步大大超过时代所需的时候,私有化将颠覆世界。相比之下,它的姊妹篇《赡养上帝》写的更像是个童话。

刘慈欣这时候写设定文不再喜欢那种单一的宏大叙事,而是去想象一个文明的发展史,设定它的自然环境和起始状态,然后尽量用科学技术一步步推倒,去把它合理化、细节化出来。《白垩纪往事》、《山》、《吞食者》其实都是这种设定,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即使是纯设定派的小说也能写得很好看。个人感觉《白垩纪往事》里面的设定更神奇更好玩一些,《山》里的机器人文明则更加不可思议,是一种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这种设定方式同样运用到了《三体》里的三体人文明身上。

经过这些铺垫之后,刘慈欣拿出了《三体》系列三部曲,这套书的伟大之处一句半句很难说清楚,只能说它是刘慈欣厚积薄发的成果。从这部书开始他买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可以与历史上最好的那些科幻大师们相比肩。前面说《球状闪电》是刘慈欣最好的小说是站在小说写作角度说的,但最好的小说不见得是最好看的。,球闪的好处是更加精巧,但是这种只是由一个科幻创意支撑的小说跟《三体》系列这种厚重无极,气象万千的小说相比就不够看了。这也是我对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对比的看法,无论比结构还是比情节,前者都是写得更好的小说,但《死神永生》单凭创意上的宏大繁复就足以战胜《黑暗森林》。

前面提过,《三体》中的许多创意其实都在其他小说中出现过,甚至《球状闪电》还是其真正的前传。但《三体》系列中的创意设定又不仅仅只有这些,有一些小创意甚至单独就能支撑起一本长篇,比如第一部里面杀人于无形的纳米琴弦,第二部里面四个面壁者的殚精竭虑每个都能灭掉一次外星人,第三部里面更是拿科幻创意当不要钱一样随地撒。小说中提出来的黑暗森林理论深深改变了我对宇宙的看法,“大自然是自然的吗”这种哲学问题提得也很终极,也呼应了第一部里面的台球桌和农场主。

《三体》的系列体现了刘慈欣文字水平的巨大进步,这一点提到的人不多,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就是三部小说相比也一目了然。第一部的语言还只能说是中规中矩,第二部里抒情性、震撼性的段落就大比例增加了,至于第三部更是好看的文字比比皆是,而且文风过渡也很从容。行星局势一夜三惊朝不保夕的大环境下,三个童话却又写的清新秀丽童趣盎然——而且其中还要掺杂战略情报,难度可想而知。歌者出现的时候文风又一变而成那种特有的带有宇宙感的神秘苍凉、辽远孤寂,一下子写出了外星强者的神秘感。不得不说,这时候刘慈欣是真的成熟了。

从社会派角度说,《三体》系列是一个整合了多种影射和隐喻的体系,虽然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但他的政治观点还是鲜明可见的,这一点在第三部《死神永生》里体现的尤其明显。能够明显看出,刘慈欣对当前社会上一些甚嚣尘上的观点是不以为然的。民主好吗?实现民主的人类选出了一个险些毁灭地球的“执剑人”;人文关怀好吗?秉承人文精神,不愿脱离人类道德的女主角,最后害得整个太阳系毁灭!这篇小说虽然不至于引起全社会的反思,但至少能让我们对一些光鲜的概念做一下重新认识,而生存下去才是一个种族,一个族群最重要的目的所在。这些说起来实在很长,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看看笔者拙文《从<三体>谈谈小说中映射的艺术》。

读者喜欢读科幻小说,从根子上说是他们觉得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真的像魔法奇迹一样快速、彻底、戏剧性的改变自己的生活——就像小说里一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欧美国家去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科幻特别是硬科幻日渐式微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而我们中国有幸出现一个刘慈欣,是跟中国处在一个正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大时代背景有关,也跟刘慈欣本人的理工科背景和所具备的真正人文精神有关。和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作家如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等人相似,在我们这个时代,也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每时每刻都有新的奇迹诞生的国度,这样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国,才能诞生刘慈欣这些瑰丽的科幻文学。我们要问的不应该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出现刘慈欣”,而应该是“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刘慈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30 18:56 , Processed in 0.0914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