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18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张海谈楷书(2012年6月8日郑大美术学院讲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16:2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间:2012年6月8日上午
地点: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主讲人:张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文字整理:王国强
张海:今天主要讲楷书,楷书教程是很厚的一本书,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能讲些什么?许多技法老师和教授们已经讲过了,我们再去讲“永字八法”之类的技法也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让我思考了很多。20世纪70年代时我也曾讲过楷书,那是在安阳文化馆办中小学学习班,有一大堆教程,可以按部就班地讲,不像这次只有一两小时的时间。想来想去,我决定这次就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学习楷书;二是目前楷书发展的困难与现状;三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四是我自己学习楷书的轨迹。
首先讲的是为什么要学习楷书。20世纪90年代中期,书法界曾发生过一次比较大的争论,当时中国书协的几位主要领导出了一本楷书作品集。在这本作品集发行以后,有人觉得很纳闷,因为有一些书家本来就不是写楷书的,怎么突然出了一本作品集呢?后来大家逐渐了解了这样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在位的一些领导,他参展的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不是楷书,有的是隶书、有的是篆书,以行草书居多。有些作者就提出了疑问,怀疑这些年老的书家会不会写楷书。这些话传到这些领导耳朵里之后,他们就解释说,并不是这样,我们过去也写过楷书,并不是只会写这些,要不然这样,咱们班子里的人每个人都出一本楷书作品集,让咱们的会员看一看,我们到底会不会写楷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了一本楷书作品集。从这件事情,说明大家很看重楷书,也就是说无论你现在在写什么书体,楷书都是你的基本训练,都应该掌握,不管你将来是不是把楷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楷书的基础都不应该丢。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学习楷书,学习楷书也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1.楷书在各类书体中最规范的书体。楷书是最成熟、最严谨、最规范的书体,作为基本训练,从楷书入手是没有问题的。
2.楷书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时期,历代都有楷书大家。过去曾经辉煌,虽然
现在楷书的实用范围在逐渐萎缩,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还是要用楷书,而不能用行草书。
3.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本训练。如果一位书家只会写行书或隶书,楷书写不
好的话,人们对他的认识和评价恐怕也会减分。
4.学习楷书有助于书法类各种技法的形成。虽然练的是楷书,但是对以后草
书、隶书、篆书等书体各种技法的形成有帮助。有专门研究楷书的书家曾提到学习楷书的四大好处:
(1)得细腻而悟其精妙。虽然学习的是楷书,但是可以通过楷书的细腻而悟到书法的精妙之处。
(2)系沉着而带遒劲。
(3)挑断续亦鸣亦畅。虽然楷书的点画没有那么多的连接,实际上在学习中你可以领会到它的点画之间是气脉相通的。
(4)始平正而达奇巧。看起来你学的是楷书的平正,实际上你可以从楷书的平正中领悟到书法奇巧的奥妙之处。
目前,虽然真正把楷书作为自己终极目标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习楷书,至于学习楷书过程的长短则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想学习其他书体,那么学习楷书的过程就可以短一点也无妨。
第二个问题是目前楷书发展的现状。客观地说,目前楷书的发展已经没有昔日的辉煌。在唐代和魏晋时期,不管是官方的文字还是史料,以及艺术方面的文字都被楷书所统治和垄断,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现在的情况看,在全国重大展览中,如果不是专门的楷书展的话,楷书的投稿量大约占整个投稿量的10%,也就是说100件投稿作品中,楷书作品只有10件左右。在这10件楷书作品中,大约有9件是小楷, 1件是中楷,大楷基本没有,偶尔出现的一两件大楷作品也是魏碑作品,像唐楷这样的作品是少之又少了,目前的状况就是这样。在实用中也是这样,尽管一些大的、比较庄重的场所还在用楷书,但是毕竟楷书的实用范围是越来越小了,这是我们要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1. 由于各种原因,楷书逐渐退出了实用领域。
2. 在当代书法展览中,楷书由于它自身的规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特
别是大楷,比较难写。在评选的时候,时间一般都很紧迫,如果是小楷的话,一幅作品里的字,少则几百,多则上千,评委不容易在短时间内看出来哪个字的点画不够精到,结构不够好。如果你写大楷,一副对联也就十几个字,评委搭眼一看就知道哪个字的点画出现问题,因此说大字很难写得精彩。
3.随着形式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变得多元化、抒情化和个性化。楷书在抒情方面不是说不可以抒情达意,而是由于它本身的结构限制了它在这方面的优势,因此,人们写楷书越来越少。有人提出学习楷书有“六难”,写楷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这“六难”的中心意思就是难以抒情,由于自身的规律产生了六个方面的不易做到。这“六难”是:
(1)难于在平正之中寓奇险之势也。就是说楷书一般以平正居多,能够在平正之中表现出奇险是比较难的。
(2)难于在端庄之中表现出流动之仪态。楷书是以端庄为主,但是以端庄为主往往不易打动人心,这就和流动,形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表现端庄容易,表现流动就比较难。
(3)难于在工整之中含蕴自然之妙趣。现在人们提倡一种自然之趣,可是楷书在这个方面恰恰受到一些限制。
(4)难于在工巧之中显出古质朴拙。像欧体就写得比较工巧,有了工巧就难以表现它的朴拙,这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5)难于在沉静之中表现出空明。
(6)难于在规律之中立高尚之律。
这六个难的方面的另一面都是一种对立的独立,因此可以说写楷书是处处困难,这也恰恰限制了楷书抒情化和个性化的发挥,写出来的楷书作品往往难以感动观众。这也是平时我们常说楷书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差,楷书作品很难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的原因,因为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所以楷书作品很容易落选。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的作者从功利主义出发也无可厚非,都从入选角度来创作作品,真正一直写楷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最后能以楷书而成为大家,在全国非常有影响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的现状就是这样,但是从另外一的角度来讲,“越是困难越向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难于在端庄之中表现出流动之仪态”,这个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学习楷书,如果能够写得在端庄之中既端庄,又有流动之仪态,在工巧之中又能显出朴拙,这不就成高手了吗?越是遇到难的时候越是机遇,困难和机遇是并存的,困难的时候你去克服困难,取得突破,那你就成功了,如果大家都畏难而不去做的话,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我相信大家如果有志于楷书的话,尽管写楷书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你把楷书作为终极目标,还是能够写出名堂的。天津有位老书法家叫孙伯翔,他一生中不写其他书体,就写魏碑,到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仍在写魏碑,在全国就奠定了他在这方面的基础,现在说当代魏碑写得好的一提就是孙伯翔。同样,写魏碑可以写出来,写唐楷也可以写出来。

我要谈的第三个问题是要正确认识楷书的自身优势,努力创作一批楷书精品,多出一些楷书大家,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希望和提倡的。楷书最大的困难在于它的抒情性,它没有办法张扬书家的个性,如果你按照唐碑或者魏碑来写,那你就永远不可逾越雷池一步,如果你变化了,那就不成楷书了。所以说学习楷书之难,就像是戴着枷锁在跳舞,它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矩,不像行草书,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楷书不变的话,是在人家的范围之内,一切要按照人家的规矩来,你不可能超过他,你如果变了,它就不是楷书。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既要遵守他的规矩,有希望有一点和他不一样的地方,这是非常困难的。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认识楷书究竟有没有抒情性。楷书的抒情性,我说有,他说没有,说楷书自身的结构已经规定死了。但是,你看孙过庭的《书谱》,《书谱》是大家公认的一本水平非常高的书法理论著作,《书谱》上面有一段话大家都知道,“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如果大家对孙过庭《书谱》没有异议,那么这两句话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它实际上是说,真书和草书都有情性,只是书写的手段不一样,因此,只要能在点画、提按、使转、呼应和顾盼方面加以重视,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楷书的动感和抒情性。尽管是这样说,但楷书的抒情性并不明显,和行草书的抒情性还是有区别,最起码是纠正了“楷书没有抒情性”这一认识上的偏颇。
2.关于楷书的创新。解决了楷书的弱势以后就是楷书的创新问题,究竟该怎
么办,在这一点,现在没有一条现成的路,只是提供一方面的参考。
对楷书创新的要求,不是现在叫你开宗立派,已经有了颜柳欧赵,现在叫你去学习楷书,再出一个“张王李”,不是这样要求的。你如果真的能做到开宗立派当然很好,不过,根据楷书自身的规定,你如果想要开宗立派,不能说完全不可能,只能说很难。学习楷书,并希望楷书写得有一点新意,抒情性解决了,具体从哪方面入手呢?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挖掘楷书的传统资源。同样的古代经典,利用方法、着重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要能够充分利用楷书的资源,古代传统的经典有现成的,现在真正新发现的还比较少,新发现的唐碑更少,魏墓志偶然会有一些,在这点上,我觉得河南是有优势的。河南洛阳偶尔会出现一些墓志铭,希望大家能在这方面加以注意,虽然新出土的不多,对于老的、经典的东西,我们也要采取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利用,如果人家已经挖掘得很深刻了,你可以少用或者不用。实际上,我认为这些经典的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像沾水的海绵一样,你只要去挤,就可能挤出来水分,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也可能会领悟一些新的东西。这要看你如何认识,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人生经验、阅历的不断丰富,你可能会一点点的领悟到。对一些出土时间已经很长,但是别人没有去利用的,你去利用也可以。上海书画出版社根据洛阳出土的100件墓志出版了一本魏墓志的书,我看其中的一些墓志非常好,咱们都没有用,我看人们真正能够说出来或者利用的无非就是十件八件,90%墓志的还没有被充分研究和利用。洛阳的关林也有很多魏墓志,这些魏墓志有的出版了,有的没有出版,你要是去考察的加以注意,也可以从中领悟一些新的东西。希望大家不要认为古代的已经挖掘得差不多了,光注意新出土的,如何从已经出土的古代经典上再利用,希望大家能下些功夫。

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二线、三线无名书家的创新成果,不是窃取,而是利用他们的成果向前一步。所有人在利用经典的时候,不可能利用得都很到位和成功,可能在利用某一方面的东西,前面走了20人不到,如果你再利用它,还可以接受他们的成果,再往前走,很可能就成功了。人们往往注意到别人已经出来的现成成果,而没有注意到正在探索的不太成熟的成果。在这方面,我想起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时候,有一种书体叫新魏碑,那时候非常流行,现在偶尔还可以见到。为什么叫新魏碑呢?因为它和老魏碑不一样,究竟是谁写的我不大清楚,第一本字帖可能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的一本新魏碑字帖,大家不妨去查一查,这本字帖我认为是二线书家研究魏碑后的成果。70年代时,我也学习过一段新魏碑,之所以学习新魏碑,是因为新魏碑有个很大的好处。现在用毛笔书写的时候讲究中锋,新魏碑也讲究中锋,但是它蘸墨之后把笔给舔平了,把毛笔弄得像油画笔一样扁,不像咱们这么饱满。起笔和落笔我现在没法示范,起笔是这样,到了收尾的时候,或者说点按以后它就自然点,不像魏碑那么收尾,它突出那么一点点,这样的话,它就在使用笔的技巧方面稍微注意点。后来我为什么要学习它呢?是因为我想,既然它是写的时候把毛笔舔平,那我用刷子来写,也就是油画用的排刷去写的话不就是现成的吗?当时我在安阳市毛氵东思想宣传站,那时的宣传任务很重,现在做多少广告牌都很方便,都是电脑打印,一夜之间就出来了,那时候没有电脑,全靠手工写,街上到处都是大楷书。今天毛主席发表了一篇语录,明天这篇语录就要上街了,如果用宋体字来写,就必须拿着尺子,用粉笔画了以后再去填一填。有时候要开大会,你画来画去画得非常慢,这样能有10多人个剪接标语的话你就来不及,你一个人画,一个字还没画成就有几个人在等着。这是我就想,如果能用大的油画刷子写成新魏碑的话,这样既有美术字的感觉,写得快,又有书法味道。后来我这样一写,效果还不错,这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不管有几个人剪字,我拿着大刷子直接一写就能写成,这样速度就提高了很多。
这个新魏碑,既有书法方面的特点,它的美术性或者说文化性特强,因为它美化的过分了,所以就削弱了它的艺术性,人们不把它和过去的魏墓志相提并论。它是在魏碑的基础上,一些点画、方折有了自己的基本写法,这点大家可以去查一查过去出的一些新魏碑的字典。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受到启发,这位作者可以通过研究老的魏碑,总结出来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且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出了一本字帖,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它过于强化美术性,我们把它稍微弱化一点,或者我们在魏墓志的基础上也能够总结出来既与前人不一样,又有自己的特点,是不是也可以做到呢?起码从理论上说应该可以,但是在实际上,那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要建立在你对魏墓志或者说魏碑研究非常到位的基础上,如果你仅仅是临了两天就想自己开宗立派,那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说充分利用过去的资源的话,强调一下,也可以利用二线书家的成果,不是窃取他们的成果,是利用的他们的成果如何向前走一步。一个人的创造力并不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你接受前人或别人的成果,然后再更进一步使之成功,我觉得这是件好事。
(2)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借鉴传统的、本土的、西方的各种审美观念和创新元素。尽管是学习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但也不排斥接受外来的、有益的艺术元素影响,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还是善于学习的。它在接受中国的文字之后,它也不是全部照搬,尽管它的字有1600多个是中国的汉字,但是它有自己本国的书法。它的片假名书法我认为还是不错的,如果能够运用到我们的草书中间去,对我们草书的发展还是会有影响的。这一方面将来大家有机会接触一下,认真的研究一下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日本也有专门写楷书的,它写楷书的人也不是很多,也是草书居多,楷书、隶书、篆书比较少。日本楷书比较有影响的是田中冻云,田中冻云的父亲、儿子以及孙子四代都是写颜体,但是他写的颜体和咱们的颜体比较起来完全不是那个味道,他就是接触了颜体,然后加上了自己民族的审美,已经完全变化了。他作为书家,在学习颜真卿之后,消化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他是以自己的一种审美写成这样一种楷书,我觉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妨对他们进行一些研究。包括新加坡、韩国,他们的书法家写的楷书,你都可以看一看,他们在最初的时候都是写的颜柳欧赵,这个一点问题也没有。他们教学生从小学开始都是写这些,可是等到成人、成名之后他写的楷书又变成了那个样子。为什么会变成那个样子,除去他的审美以外,另外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作为一位书家,研究研究他们,把自己的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一些,我觉得对书法的创新会有好处。
(3)建立一定的创作激励机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共同努力,力争使楷书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这个是教育和组织部门的事,在这个方面,中国书协和各级书协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中国书协这几年做的主要工作是把各个书体的专业委员会成立起来,协会也专门建立了楷书委员会,楷书委员会有二三十个人,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楷书的继承和发展。你要给他们限定时间,要在几年之内必须要有什么样的成果也很难,成立5年以来,他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也出了一份报纸叫《今楷报》。经过了几年的探索,楷书专业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今楷”。这个“今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今天的楷书或这个时代的楷书,也不是草书化的楷书。关于“今楷”的概念在这里就不谈了,但是他们提出这样的概念,说今天的楷书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不应该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楷书的基础上,应该在前人基础上,经过吸收和消化,对传统的延续和承继,就是要学习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应该有一个新的延续和发展。另外,他们认为“今楷”不是一种模式,它是鼓励如何在过去楷书的基础上能够百花齐放,不仅仅限于颜柳欧赵,而能够和颜柳欧赵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的地方。再一个就是他们所说的“今楷”,更重要的是注意楷书的深层次的艺术内涵,而不仅仅是注意表面和结构。大体上,他们提出的“今楷”就是这三方面的含义。我觉得这种想法是对的,这个方向也应该是对的,他们也出了一系列书法集,但是究竟谁写的作品是“今楷”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今楷”?当时是旭宇同志负责楷书委员会,他出了一本《千字文》,我写了个序,对此加以肯定,但是这究竟是不是“今楷”,还是要经过实践的考验。一切新的事物出来,总是要经过时间的筛选,不管怎么说,它是一种思路,总不能一直在颜柳欧赵或者魏墓志这个圈圈里,总是要找个出路。这个出路不是开宗立派,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虽然写的永远是楷书,如果能写出来和颜柳欧赵或者魏墓志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我觉得这是楷书学习的目标。这是一种没有顶峰、没有终点的探索,人都不可能不愿意探索,你就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前进一步就行了。
关于楷书的创新我想就谈这三点,创新是比较难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去想办法,对从哪入手,提供这三个方面的思索。

最后,我说说自己学习楷书的轨迹。关于我自己学习楷书的轨迹,我现在也在整理中,也写了不少文字了,看明年什么时候出版,在这里,我想简单说说。刚才说了,楷书分两种,一种是唐楷,一种是魏碑。由于我老家是洛阳偃师的,魏墓志接触得比较多,小时候就接触《龙门二十品》。现在想收藏一个墓志是非常昂贵的,我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家具,厨房里放锅碗瓢盆的地方都是石碑支起来的,那些石碑其实都是出土的墓志。那时侯也不知道珍贵,上面放的都是饭,后来知道珍贵了人家到家里来收,一说值钱都把它卖了,所以小时候对墓志和《龙门二十品》的印象很深。小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上小学的时候也没有专门的书法课,更没有很好的老师指导,就是信笔涂鸦。我后来写楷书的时候也写了几天颜字和欧字,但都没有很好地下功夫,学习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教学生。小学时没有好好学习,那时候学的比较杂乱,也不符合自己的性格,另外,受墓志的影响太深,觉得还不如写《龙门二十品》。现在让我写欧字、颜字的话我都写不好,要让我写魏墓志的话还凑凑合合。这些年来,我在唐碑上没有下功夫,这个是实话实说。在70年代教书法课的时候,我那时候是在文化馆办学习班,因为要教这些基础的东西才去练一练,但是并没有认真学习,一直都是在写魏碑。当时,办展览或者在写展览前言的时候,我觉得用魏碑写要比用楷书来写好像要好一点。所以,20世纪80年代时我在省内办展览,那时候没有电脑,展览的前言都是靠手来写,我每次写的都是魏碑。
我开始写魏碑时写的就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写的还不多,主要就是写《龙门二十品》。当时也没有一本像样的字帖,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那时都是靠拓本,像《杨大眼造像》、《始平公造像》等都写一写,见什么写什么。后来真正得到了一本比较像样的《龙门二十品》的拓本,那是在我20多岁时,一个同事见我魏碑写得不错,就悄悄地把我的作品拿给他的父亲看,他父亲是写魏碑的我不知道,是汤阴的一位老先生。当时他父亲年纪已经大了,有个很好的拓本,看我写得不错,看着还有点基础,他说就送给你那同事算了。这个拓本拓得非常好,现在你到龙门去看《龙门二十品》,一般是看不到的,一是破坏得厉害,另外也根本不让你进。我写了一段《龙门二十品》以后,发现还是脱离不了《龙门二十品》的样子。后来,我就接触到“二爨”,《爨宝子》和《爨龙颜》。再后来,我又接触了《张猛龙碑》,就这样转了一圈,最后接触到《张猛龙碑》,我觉得《张猛龙碑》比较适合自己,我就开始写《张猛龙碑》,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了,断断续续,在楷书方面,我一直就没离开过《张猛龙碑》。其他的魏碑我有时也会看一看,但是《张猛龙碑》是我走到哪儿就跟到哪儿。开始是一本不太好的拓本,后来到北京琉璃厂学习,我在逛书店的时候和老板熟了,当时的套帖非常贵,零散的拓本很便宜,我就找到了《张猛龙碑》的拓本和石印本,很厚,才5毛钱,装订得也很好。
我最早写《张猛龙碑》的时候也是一点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地去临习,临习楷书的方法和临习其他没什么区别,仍然是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虽然它很厚,但是每天就临几个字,十个八个字临好了以后,第二天温故而知新,先把原来临的字再临一边,然后再写其他的字。临了一段以后,自己觉得写得差不多了,在各种场合,不管是在实用还是在展览,都按照《张猛龙碑》去写。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省内办展览,只要是我写的前言,全是《张猛龙碑》这一套,没有变过。在写的过程中你有体会了就可以加以运用,没有体会的话就是原来的样子。《张猛龙碑》毕竟很小,写前言可以,参加展览的话你必须把它变大,由小到大或者由大到小的过程是个艰难的过程。有人认为会写小字就能写大字,会写大字再写小字很容易,其实你一写就知道了。由小字到大字是一次飞跃,由大字到小字也是一次飞跃,能写小字的人不一定能写大字,写大字的人也不一定能写小字。有一支毛笔叫“小大由己”,意思是这支笔写大字也可以,写小字也可以。说是这样说,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写小一点大一点都可以。我就想毛笔既然做成这么长的笔锋,小大都能写,我为什么做不到呢?我小字能写得来,大字也能写得来,这样就慢慢由小字写成大字了,逐渐由小字的《张猛龙碑》变成了大字。这个过程现在说起来很简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需要多年实践的经验和探索,这些探索还远远不够,只是自己多年积累的一种自然流动。
可能大家不怎么注意,但我自己心里清楚,我在写《张猛龙碑》的时候,偶尔有些点画的牵带是受了新魏碑的影响。比如说写“寸”字,挑勾的时候按魏碑的写法,点和勾之间是不能连的。可是你看我写的《张猛龙碑》大字的时候,偶尔就会出现在勾上去的时候,会有一个引丝和连带牵着,最后点成点。整体看,它还是楷书的样子,但就这一点,你说是受行书的启发也好,或者说是受新魏碑的影响也好,我觉得是受新魏碑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所有的新魏碑都有这种引丝和连带。这并不是自觉地把新魏碑用到老魏碑上,因为写新魏碑的时间比较长,是在写老魏碑时偶然出现的。我就想,人家研究老魏碑,新魏碑可以用这种写法,我借用这一点有什么不可以的,反而使老魏碑在庄严之中多少有那么一点流动。不是所有的字的点画都是这样,可能只有这个字连带了一点。
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是“岁月如歌”在北京展出时的一幅“六文八体联”,这幅对联写得看着和行书差不多,每个字都很大,大字写得像小字那样比较流通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到一定程度后,结构的变化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只能是在功力上逐渐加深一些。更详细的学习过程将来书出来以后我会送给大家,我就不再细说了。这样看来,前期的学习过程并没有白费,在以后的创作中偶尔会显示出来。总之,希望大家学习一点楷书,能够在楷书上下一些功夫,如果能把最后的终极目标设定在楷书上,我衷心地希望能够写出几件楷书精品,在座的如果能出个楷书大家就更好了。我说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27 15:45 , Processed in 0.09254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