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12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文/李小立
               
大学何为?寥寥四字,我思考了近四年,四年中也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断诠释,无论正确或错误,都从来没有停止对它的思考。时光荏苒,转眼间自己就要离开母校了,真有点过客之叹。四年中想到了很多,也有很多没有想到;四年中得到很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然而这些已都是东流水了,唯有对河大的那种特殊情结,总是萦绕心头,难以释怀。思来想去,也只有把关于“大学何为”的一些思考碎片记录于此,已期能对诸位朋友和同学认识大学有一点帮助。
1951年,胡适先生与康乃尔大学教授亚丹晤谈时,亚丹问:“中国有大学吗?”胡适无言以对,亚丹又问:“京师大学如何?”胡适只能据实而答,亚丹接着说“汝国欲保留固有之文明而造新文明,非有国家之大学不可。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莫大于是。”他的这番话对胡适有极大的触动,胡适次日即奋笔曰:“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胡适一言至今仍振聋发聩。我认为亚丹所说 “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皆无所附丽”,给了“大学何为”一个很好的答案。也正因如此,大学有引领一国乃至世界精神风尚的神圣职责,应该“自觉承担起民族精神象征的重任,以刚毅、坚韧、持久的努力,沉潜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维系民族文化的血脉,保持民族文化创造张力”。
给出这样的答案,一定有同学会觉得此答案既大且空!现在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逻辑,一谈到文化传承,一谈到兼济天下,马上觉得是在说“大话”“空话”,其实这是最让人感到沮丧的,这也折射出我们的大学教育确实是存在问题,我对大学教育的深深担忧也正在于此。很多同学认为这样的“大学精神”是空,那么他们所说的实自然是指学得一技之长,拿文凭,找工作,真真把蔡元培先生所说的那种“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求分数之多寡;试验即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的现象践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蔡先生早就指出这是“误人误己”。但很多当代大学生还是乐此不疲,这其中必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就社会方面而言,市场经济对大学教育的冲击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现行体制下需要的是有效率的工具,国家与商业机器上有用的螺丝钉”,而学校为了生存又不得不作出一定让步,说什么“与市场经济接轨”,失去了其“引领一国乃至世界精神风尚”的作用,反而被社会需求牵着鼻子走,这就已经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加之“官本位”和“大学衙门化”等社会风气对大学精神的毒化,都造成了大学精神的丧失和一部分大学生的工具化。这样的教育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是有精神、有信仰的人,不是社会发展的牺牲品,更不是机器或者工具!我们上大学除了学得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做一个自主的人。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学校无法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因此无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或多或少、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学校都必须坚持以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主,而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则是学校生命之所在。正如蒙罗所说:“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其服务社会的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如果大学最大限度地坚持了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还有待思考的便是建立什么样的评价机制。对于现行的评价机制,陈平原教授早就指出其“一切成绩必须量化”的弊端。这样做必然导致一些重量不重质的平庸之作产生,甚至制造了很多学术垃圾。更多的大学教师则忙于各种繁琐的评选与检查,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不但浪费了国家资产,还助长了空谈浮华之风,制造出的却仅仅是“学术泡沫”!更关键的是很多教师不思学术之进取,学生之教育,整日忙于搞社会活动,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极大的打击了一些潜心研究和教学的有识之士。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很难想像一些“整日所计无非稻粮,终生所谋无非功利”的人,会坚持什么“大学精神”,并把他们传给学生。在此,我倒想对那些潜心学术和本科教育事业的老师说:“你默默的奉献不需要任何证明,所有的学生都记住了,记在心里了,体制不做证,却有学生做证,今日不被证明,明日也会被证明!”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固然很大,在求学期间能遇到大师故是三生有幸,若不能遇,也必自强不息。大学精神的丧失,学生本身也是难辞其咎的。很多学生的根本问题是缺乏信仰,没有了精神信念。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样:“很多人在丧失信仰之后,人成了“空心人”,只能把人的本能的欲望膨胀到极端,或者依靠利益的驱动,不择手段的在名利场上追逐,有的则消极退缩,陷入遁世和混世”,这非常危险,也是非常让人痛心的。我想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在四六级、考研等五花八门考试的闲暇之时,思考一下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思考一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应建立怎样合理、健全的关系,进而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信念、信仰,为自己的安生立命奠定一个坚实基础,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并能感受和宣传真善美的人。因为人活着,不但要知道怎样对待己,还要知道怎样对待人,也许我的这种要求本就有点过分,因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找个工作本就不易。存己且难,何谈对社会担当,食且不足,何谈理想?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几天前,笔者在长垣一中实习,叫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的眼睛竟湿润了。一群高二的学生,却有很多说他们不想读书,之所以读书是为了“改变贫穷,或是背负着父母的这样、家庭的那样”,他们小小年纪就已被残酷的现实夺去了自我,他们尚如此,何况我们?特别是从农村走出的我们,我们背负的又是什么呢?我们敢不按制度走吗?我们敢不去考四六级吗?诸君如果这样问我,我必语塞。坚持理想,难免痛苦,但一个人若完全被生存淹没,心中都没有了理想,甚至连真正的自己都做不敢做,每天戴上一个别人为之打造的面具,过着随波逐流、行尸走肉的生活,就真的快乐了吗?这是有待深思的。记得桂琴曾和我探讨理想与现实,我这样告诉她:你问我理想与现实,那个更轻,那个更重/我不知道!这正如我不知道自己的血液与骨头/骨头支撑着我挺胸抬头,血液把我撞击得四处奔波/但他们只是道具,真正的主角是生活/无论痛苦,亦或快乐/当我沉睡在夜里,血液的撞击我不再理睬,骨头也失去了重量/如果有一天,我被烈火焚烧,血液的河流会化为烟缕,骨头的枝干会化为灰烬/一却都轻了,但那个我看不见的盒子却重了,人们的心抑或也重了!
现实固然残酷,但理想亦必不可少。孟子说:“士何事?曰:尚志。”又如梁起超所说“立志高远的人尤恐未必成功,何况立志不高的人”。我一直期待大学自上而下的改革,既然改革尚未到来,诸君何不自强不息。像梁公所说的那样“勇敢的负些担子,跳出来细察一般青年人的缺点,从事移风易俗的工作。古圣贤一二人可谓一新风气,何况我们有三四十人,三人为众,三十人便是十倍了,且学校生命是挺长的。一年三十人,十年三百人,出校后若能互通生气,立志创造新学风,不怕一般青年怎样堕落,我们发心愿来改正,终有成功一日。”如果我们能有这样一种精神,坚持真善美,从自己做起,在一方,影响一方!则大学精神的复归指日可待矣!这样的功绩小之在一校,大之在一国;小之在一时,大之在千古!我认为这便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有之精神!
总之,我等处今日今时之大学,则当思今日今时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有精神则自成气象!作为一国若能有一宽容之精神,则学校易自主,学术易自由!作为一校若能有一自由之精神,则学人易独立,学生易成器!作为一学生能有一自强之精神,则后学易免灾,气象易自成!
写到这里,南门上的“明德、新民,至于至善 ”八个字忽然在我脑海里清晰了起来。大学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实我校校训就是大学精神的完美概括,关键在于历代学人是否真正懂它,是否坚持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30 17:59 , Processed in 0.09223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