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之家 ——记录我们经历的这个时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大学 狂人 文学
查看: 18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 栾伟平:黄一农教授《e考据与文史研究的新机遇》讲座笔记及感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7:1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一农教授《e考据与文史研究的新机遇》讲座笔记及感想
北京大学图书馆栾伟平


2016年12月22日,黄一农教授到北大图书馆做了《e考据与文史研究的新机遇》的讲座。

他在讲座中,反复强调,现在是做文史研究最好的时代,有超过一百亿的文献被数字化,我们怎样运用它,最难的是问对问题。 e考据是一种思维与学习态度,重要的不是资料,是敏感度、解析力等等。 e考据最难的是逻辑论辩过程。

另外,黄先生也强调,数位方法要与传统研究相结合。他做学问时,也采用很多传统的方式。比如为了研究袁枚《随园诗话》,他跑了很多地方,总共看了四十个版本。

千万不要从数据库中直接拷贝东西,错误率太高。一定对照原典,用传统方式读原典。要辨别史料的可信度。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

e考据不是做学问。我们有可能犯的错误:太过功利,用关键词寻找,不应该只是拷贝,而是静下来,把其他的部分好好浏览一遍,其他的也有关联性,只是不能用这个关键词找到。你用数据库检索到了一个鱼群,但也许在别的地方还有鱼群。想一想,怎样使传统研究和数位方法融合?

现在是做文史研究最好的时代,你的态度很重要。e考据协助大家利用这种环境,在学术上开展新的局面。

今天不谈理论,要透过一个个案例,分享运作的不一样的角度。

黄教授共讲了八个例子,全部来自他正在做的《红楼梦》研究,很可能全部来自他的新著《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

第一个例子:以“寧”字写法判断古书之刊刻时间。参看《二重奏》。

第二个例子:
雍正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圣旨,赏给曹家北京崇文门外房屋十七间半。
那么,什么叫“间”、什么叫“间半”?一个建筑物的一间确切的尺寸,长、宽、高各是多少?黄先生在基本古籍库中,用“间“+尺寸来搜,比如“间+十丈”“间+十尺“等,得到两千多个结果,然后进行归纳,得出了“间“的大致尺寸。

第三个例子:
黄先生对几千张诰命进行分析,总结出诰命的一些体例和关键词。可对诰命进行辨伪。
比如,在特殊时间点才会发诰命,如皇太后八十岁生日。把发诰命的时间整理出一个表,分析出很多变化。有一个诰命的落款时间是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如果是九月初二日,就绝对不对。从诰命的一些惯用语上来看,(讲座贴出的)这个文本是假的,为什么?“壺德遠聞”應該是”閫德遠聞”,”五章服來”應該是”五章服釆”,等等,所以不对。

第四个例子:
胡适带《红楼梦》甲戌本去台湾,后来胡家以四十万美金卖给上海博物馆。其中一页脂评的落款是“甲午八日泪笔“,胡适在旁边用墨笔批曰“此是八月”。那么,“甲午八日”是什么意思呢?干支可以直接加“日“吗?
黄先生在数据库中,找到几千条干支直接加“日”的例子。所以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他又花一两天的时间找出四百条,找出具体指的是哪一天。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古代有重日的传统,比如“九日”,指的是九月九日,“五日”,指的是端午节。“三日”,指的是上元节。(二)正月里,有一些单独用“日“的表达,比如正月初一是”鸡日“,正月初七是“人日”,初八“谷日”等。所以“甲午八日”有两个可能:甲午年正月初八,甲午年八月初八。

第五个例子,关于“蜍志”的解释。
黄先生在《两头蛇》一书中,曾经提到孙锡龄《追赠韩雨公霖》,里面有一句诗“怅望九原如可作,肯将蜍志羡余生?”,关于“蜍志”,黄先生曾解释为“不知他是否肯效法蟾蜍在园池中度过余生?”余英时先生看到了,说这不对,应该是曹蜍李志的典故。如果我们没有余先生的学问,我们能找到“蜍志”是什么意思吗?黄先生用“蜍志”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查,确实能查到,但是“蜍志”两次连用,并不知道该典故的意思。于是黄先生用“蜍+志”搜索,找到了《艺文类聚》中曹蜍李志的典故。在《两头蛇》的第二版中改正了。

第六个例子:
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中有一首《题李四书舍壁》,其中有句“吕袋休名注,清书慧性传”。其中“吕袋休名注”后有小注“其为引见余剩之员,故云”。那么,“吕袋”是什么意思,这个“李四”到底是谁呢?黄先生在基本古籍库中用“吕袋”检索不到,于是用“吕+袋”搜索,原来《佩文韵府》中有典故“宋史吕蒙正为相,夹袋中有册子。客谒见,必问其有何人才 ……”,再搜索“引+见”与“清书慧性传”,原来“李四”是清书(也就是满文)庶吉士,散馆后归班(没考上)。结合作者生活年代,在雍正朝与乾隆朝,“引见余剩”的情况非常少见,每年仅数人。经查,李方泰非常符合。

第七个例子:曹寅称其弟曹荃“卯君”事。
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内务府为捐纳监生致户部咨文》(康熙廿九年四月初四日)提到曹荃二十九岁,可见是康熙元年生。但是曹寅在自己的诗集中多次称弟弟“卯君”。卯君的典故来自苏轼、苏辙兄弟。苏辙生于己卯年,因此苏轼称其“卯君”。康熙元年是不是卯年?康熙二年才是卯年。那么,是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或者曹寅的诗集有问题吗?
或者,是否不是卯年出生的也可以叫“卯君”?搜基本古籍库搜不出来,就到爱如生中国谱牒库中搜“卯君”,因为该库中的生卒年都比较确定。怎样从不确定的材料中分析出确定的东西?那就找个确定的对照。
张廷瞻哭弟诗有“卯君多磊落”句,其弟张凤瞻,雍正己酉年生。钱逢戊,字卯君,咸丰戊午年生。等等。所以,曹寅称弟弟曹荃“卯君”,不是因为曹荃是卯年生,而是因为曹荃字子由,与苏辙的字相同,故借用苏轼称其弟“卯君”的典故。

第八个例子:“元妃省亲本事考“。参看《二重奏》。
黄先生讲座对我的启发:
(一)e考据离不开传统研究方式。
(二)e考据的方式在查找典故,考证人名、地名、人物关系、年代等方面非常有用。尤其在查找典故方面,中国基本古籍库中的“某某+某某”的检索方式非常好用。这也启发了我,用?来代替+,?代表一个字,几个?就代表几个字,这样还可以限定两个检索词之间的具体字数。别的古籍数据库也可以用代字符,我向中华经典古籍库的陈诚先生了解到,该数据库的客户端可以用%来限制两个检索词之间的字数。比如“蜍%5志“代表蜍和志之间有0-5个字。
(三)e考据有自己的局限性。在涉及到文字学、版本学等对研究者的知识积累以及实践经验要求很高的学科方面,很容易踏入陷阱。黄先生曾发表《曹雪芹唯一存世的画册再现》一文,称贵州博物馆收藏的《种芹人曹霑画册》是曹雪芹真迹。对此,艾俊川先生写过一篇《秋田蔓底摘来新?——也谈“曹霑画册”交游圈》进行商榷。我读了黄先生《曹雪芹唯一存世的画册再现》一文,在版本方面,也有疑问。黄先生判定《种芹人曹霑画册》是真迹的理由主要有二:
其一,“忆昔茜纱窗”印强有力地支持“种芹人曹霑”就是曹雪芹。因曹雪芹在小说第一回透过石兄之口宣称,书中是讲述他“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的际遇,此恰与曹霑所钤盖“忆昔茜纱窗”印文的意涵相呼应。
其二,题跋的闵大章、铭道人、陈本敬、歇尊者四人所生活的时空与雪芹相重叠,并通过字迹对比 ,认为陈本敬的题跋是真迹,所以该画册是真迹。

我从事过六年的古籍工作,感觉古籍刻本一般不容易作假,但古籍抄本伪造的还是不少。以北大图书馆的古籍收藏为例,馆藏的一种汲古阁影元抄本是假的。书画的真伪更是值得警惕。以以上两个理由判定书画是否为真,还是不太让人信服。就以藏印为例,古籍中的假印章为数不少。关于曹雪芹的交友圈,艾先生已经有文章,此不赘言。我还想说的是,即使陈本敬的题跋是真迹,也不能代表“种芹人曹霑”的题跋是真迹。古籍的版本考订是比较复杂的,除了内容方面的考虑外,还需要纸、墨、字体等等的综合考量。

最后,黄先生做讲座的方式值得借鉴,他一边讲,一边问听众问题,比我以前讲座中只是自己一个人讲好得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狂人之家 ( 豫ICP备10202085号

GMT+8, 2024-11-27 16:24 , Processed in 0.0978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